据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26日电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经过2天航行,于26日17时左右抵达南海海山作业区,继续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具体下潜作业时间将根据作业区海况确定。
据介绍,“蛟龙”号在南海海山区将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测试,并继续搭载科学家下潜,进行海底实际观察、取样和海底地形调查等。
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介绍,“蛟龙”号在海山区进行下潜作业的意义在于南海形成时间、形成方式和物质来源至今仍存在疑问,而海山与南海的基底形成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蛟龙”号提取到的海山岩石样品的年龄测定、成分分析及其时空变化分析,可以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同时,通过对海山构造和岩相精细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海山形成的方式并划分出火山活动期次;在不同水深和位置上的海山岩石表面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铁锰结核和不同类群的大型生物等,值得进行精细观测和取样。
记者26日晚从“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了解到,“蛟龙”号27日将在“蛟龙海山”下潜,首个潜次依然是工程下潜。下潜作业海山没有名字,因此“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和随船科学家一致同意将这一海山命名为“蛟龙海山”。主驾驶由中船重工702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担任,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作为潜水器设计师一同下潜。
27日下潜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一是确定潜水器在4000米左右的技术状态,二是进行定位系统测试,三是进行海底地形测量,四是海底岩石取样。
这次下潜最大深度将达4000米左右,从水面下潜至海底需要大约100分钟。“下到海底后,潜水器将先向南航行900米,再向东航行300米,再向北航行900米,最后向西航行300米,走一个‘口’字,测试长基线定位系统。”叶聪说,这项工作完成后,潜水器将向海山行进,进行海山地形测量和取样等。
“蛟龙”号计划在这个海山区下潜4次,机动下潜1次,后续几个潜次将继续搭载科学家下潜,进行海底实际观察、取样和海底地形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