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9日摄)。
蛟龙的内部舱体。
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10日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执行为期103天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首站将在中国南海下潜,随后将赴东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蛟龙”号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中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我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
14名科学家具备下潜条件
与近年来开展的1000米、3000米、5000米以及7000米级海试不同,“蛟龙”号本航次将安排科学家随潜水器下潜。据了解,目前已有14名科学家通过考核,具备了随艇下潜条件。根据安排,“蛟龙”号本航次中每次下潜将由2名潜航员搭载1名科学家。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水下观测,并协助潜航员完成近底作业。
据“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介绍,随“蛟龙”号下潜深海的科学家来自不同领域,有海洋、地震、环境方面的专家,也有海底生物学家。
据悉,在执行本次实验性应用航次任务时,除承载相关深潜的仪器设备外,“向阳红09”船上还有2014青岛世园会展板、宣传页以及吉祥物“海精灵青青”等元素。
两周前已进入“蛟龙”训练
香港浸会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邱建文将乘“蛟龙”号下潜南海海底。邱建文表示,自己此次对于冷泉区和海山区的生物都抱有兴趣。“因为现在世界上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很多,但南海这一片基本上是空白。”
他说两周前已经进入“蛟龙”号训练过。“觉得里头载人舱比我想象的要大,仪器和维生系统还是很好的,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指标都可以随时观察。”
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朱敏表示,此次包括他在内的几名声学所专家将作为技术支持,帮助测试“蛟龙”号的长基线定位系统。据了解,基线系统是一种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分为长基线、短基线、超短基线三种。长基线系统由于其基线很长,所以定位精度更高。朱敏表示,以前“蛟龙”号用的是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此次长基线定位将精确到米级。
可能还有女记者下潜
记者了解到,接受下潜培训的除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外,还有中央电视台的女记者及另外一位女性。这可能将是首次有媒体人和女性随“蛟龙”号下潜。
据悉,此次“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共有三个航段,近20个潜次。
“中国龙”三大“蜕变”
1、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
“试验性应用最大的看点,就是‘蛟龙’号将搭载科学家下潜。”总指挥刘峰说,“这标志着潜水器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为科学家下五洋的梦想搭建一个可靠稳定的平台,在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等方面大显身手。”
2、此次侧重蛟龙应用能力
“此次试验性应用航次中,作业深度不会是看点,我们主要侧重潜水器的应用能力。”“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表示。“蛟龙”号将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提高作业能力,改进作业方法,加速潜水器新技术的应用,让潜水器更加贴近科学试验的实际需要。
3、对团队提出更高要求
“103天的试验性应用航次,我们既要保证潜水器的正常运行,也要完成既定的科学研究任务。此外,6月到9月是海上台风多发季节,天气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对我们的队伍是一个严峻考验。”时间长,任务重。”刘峰说。另外,海试平均每次都是60多天,这对船舶保障和潜器维护保养都是新的考验。此外,这次主要目的是应用,因此潜器在水下作业会更多,包括坐底航行、取样等,对船舶跟踪和潜航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揭秘
从深海打捞的海参随蛟龙上浮时立即死亡
据悉,2012年“蛟龙号”深潜至7000米时,在70兆帕海水压力下船体外壳凹陷了2毫米。70兆帕海水压力是个什么概念?一位美国地质学家曾打了一个比方,这差不多相当于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整个倒过来,再把它的尖头放在人的大脚趾上。青岛海洋地质所一位科学家说,“蛟龙号”在南海进行1000米海试时,整个舱体被海水压力压得“嘎嘎”作响,一位潜航员失态之下甚至尿了裤子。
另外,从7000米海底捞上来的一块石头,在“蛟龙号”上浮过程中,瞬间从鸡蛋大小膨胀成手掌般大;打捞上来的活体海参,还没到水面便无法忍受没有“压力”的世界,迅速死亡。
深潜员付文韬的工作之一是记录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海面是28摄氏度的话,水下100米就像桑拿天,1000米的话就像吹着电扇,3000米时就像在空调房了,等到5000米像进了冷柜,而在7000米时,人就像光着身子睡在南方冬季的房间里一样阴冷。”
据悉,“蛟龙号”的球形舱体直径仅2.1米,在工作状态下,“三个潜航员,一个得站着,一个得趴着,一个得蹲着。”潜航员要方便只能靠“尿不湿”和医用坐便器解决,下潜前一天就得严格控制食量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