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社科院蓝皮书:网络反腐难辨真假 三成为谣言

来源: 京华时报  
2013-06-26 08:07:34
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报告主编唐绪军接受媒体采访。

  2010—2012年反腐事件首次曝光媒体统计

  昨天(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分析预测,在网络反腐方面实名爆料将继续走入前台。但同时,网络举报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使网络反腐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网络反腐数量迅速攀升

  蓝皮书指出,近年网络反腐成效初步显现,网络反腐事件数量迅速攀升,2004年至2007年,每年经证实的网络反腐事件不超3起,2008年开始猛增。2011年达到近50起。去年11月至年底,至少有8名官员因网络举报或曝光涉贪被调查或处理。特别是近3年来,每年通过新媒体曝光反腐舆情事件的数量已超过传统媒体。

  但另一方面,根据公开报告,过去5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了21.8万名腐败分子,其中包括950名厅局级干部,30多名省部级干部。蓝皮书指出,这说明基于网络线索而展开调查的案件占比目前来看还很少。

  官员面对民意表现欠佳

  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分析,蓝皮书指出,在网络反腐方面,实名爆料将继续走入前台。

  但蓝皮书也同时指出,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此前有关部门和涉事官员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消极对待网络监督,缺乏必要的反馈;有的反应滞后,被网络舆论“绑架”而丧失主动权;有的不惜一切代价删除负面帖子,甚至对举报人打击报复……这种躲、封、堵的方式不仅难以平息舆论,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对此,蓝皮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开放、平等和互信的态度对待网络监督,敢于并善于运用网络沟通平台,及时回应网络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布准确信息。

  应加强保证举报人安全

  蓝皮书指出,党政部门应该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实名举报人安全保护,让实名举报在反腐倡廉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中,建议建立严格的举报人安全档案,所有接触举报人信息的工作人员应记录在案,保证可追溯;建议采取真实姓名和虚拟姓名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输入时采取实名制,方便反腐败中心平台掌握网友的真实情况,必要时和网友联系进一步了解相关案情,同时也方便中心对网友的行为进行奖励;另一方面信息输出时通过中心过滤平台以及网管人员的转化将网友实名信息显示为虚拟网络名称,从而有利于保护网友的个人安全。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网络反腐责任编辑:尹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