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论英雄”:破解农保率争议的绍兴探索
摒弃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首先要放下依赖投资增长模式的惯性思维
多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基层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率(简称“农保率”)指标上多少存有一种“幻想”:他们认为沿海土地产出比较效益高,应适当降低农保率,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且不说在耕地红线政策背景下这种“幻想”有无可行性,即便在理论层面,争议也是很明显的: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到多少是合适的?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地区国土开发强度达到30%便是警戒线。超过该强度,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有媒体报道,到2011年,江苏无锡建设用地总量已达到行政区域面积的近30%,即土地开发强度接近30%。要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沿海还能有多大空间呢?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绍兴市,从2006年以来创新提出土地利用领域的“亩产论英雄”理念,成为当下破解农保率争议的有效探索。
一张英雄榜的“蝴蝶效应”
地处长三角南翼的绍兴市,向来以酒缸、酱缸、染缸“三缸”产业发达而闻名于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三缸”之一的染缸所代表的轻纺工业获得空前发展,绍兴主要纺织品印染布的产量一度占到浙江省的60%、全国的1/3。经济发展了,自然会有“成长的烦恼”,土地制约成为了绍兴必须克服的第一道瓶颈。
2005年、2006年,绍兴县每年用地需求1.5万亩,而一年用地指标只有7000亩,供给满足度还不到一半。更严重的是,在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主导下,大多数企业在土地使用上习惯了大手大脚、“宽打宽算”。最终,这个老牌经济强县决定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找出新的空间,遂在2006年底提出“亩产论英雄”新的理念。
绍兴市国土局总规划师阮胜说,亩产论英雄,就是将农业生产领域的“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鼓励企业用最小的单位土地资源消耗实现工业产出的最大化。2007年起,绍兴县开始每季度公布一张企业“英雄榜”,公示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的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各前30位名单。当年下半年起,增加公布印染、热电等企业单位排放的产出效益情况。对于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和科技创新三方面优胜的“30强”,县里予以重奖,2007年奖励资金达到2100万元。
在推行“亩产论英雄”理念的过程中,当地着重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和评判机制。导向机制,就是既大力宣传表彰节约集约好典型,又要曝光亩产税收较低、长期闲置土地的企业。约束机制,就是要对用地项目,立项前设高门槛,立项后严管理。评判机制,要求围绕“亩产效益”这一核心指标评判各镇(街)、开发区经济发展质量,对排名前列的予以岗位责任制加分。
2008年开始,绍兴市逐步在各县市区推广“亩产论英雄”理念,使“亩产英雄榜”的“蝴蝶效应”不断放大。一些县市区在推行亩产论英雄理念时,总结创新提出了不少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思路。其中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结出增容扩建法、规划节地法、增加投资法、存量盘活法、闲厂租赁法、退二优二法、产业升级法、拆迁增地法、履约督促法等节约集约“袍江九法”,并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