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武汉一中学:学生1周零花钱10元 八成家长违规

来源: 北京晨报  
2013-05-24 08:12:09
分享:

  为了不让学生中的消费出现“两极分化”,湖北武汉市英格中学规定,学生一周零花钱只能用10元。结果,这项规定在家长们面前大打折扣:八成左右的家长违规,见缝插针给孩子塞钱,花钱最多的孩子甚至超过学校的标准10多倍。

  即使在相对封闭的中学校园里,消费也获得了一种超出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新功能,即社会表现的功能。为了防止学生相互攀比、铺张浪费,“零元钱校规”的出台,有着良善的初衷,又得到了所有家长的一致赞成,却为何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遵守规范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在道德上有价值还不够,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有价值。换言之,“零花钱校规”如果仅仅是有道德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这种规范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规范,不会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尊敬与认同,不会有更多的人去遵从这种规范。

  在许多家长的固化思维里,学校食堂“清汤寡水”,只有多给一些零花钱,孩子才能吃得饱。更何况,不少家长通常将零花钱视为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和物质生活,早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通病。因此,“零花钱校规”对家长们就缺乏强烈的、持久的、普遍的行为感召力与激励的力量,很容易受到轻视和冒犯。

  此外,在利益多元时代,不同的社会成员对同样的行动目标通常存在着分歧与不一致性,对同样的规范需求也具有不平衡性。对待“零花钱校规”,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强度不同;那些家境贫苦的寒门学子往往比那些家境宽裕的学生更加愿意尊重也更加愿意遵守规范,而更少地失范。

  “零花钱校规”有名无实,固然是由于规范的使用价值低和规范需求的不平衡,但更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自说自话,没有形成合力。这边厢,校方用心良苦地设计;那边厢,家长们“暗渡陈仓”地行动。

  针对中学生存在的消费误区,学校完全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设置消费门槛。造成校规不仅脱离现实,而且缺乏社会基础,最终在执行实施上打了折扣。

关键词:零花钱责任编辑:尹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