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被指标注的仍是地方标准以来,各方都忙着掐架对骂,一方声称有人构陷抹黑,一方则抓住标注的标准“违反国标法”这一尾巴不放。目前的乱局发展到诉请法院索赔数千万元的地步,纠纷的长期化已形成定势。这样的乱局,对民族品牌还守住半壁江山的桶(瓶)装饮用水产业,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农夫山泉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应更虚心地接受意见。对来自媒体的监督,也应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态度积极回应。假如一切刺耳的声音,都斥之为别人“阴谋”,旁观者无论如何糊涂也不会把自证清白者视为“圣人”。近年来,针对农夫山泉的负面报道时时有之,但农夫山泉的回应都难以令消费者满意,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农夫山泉需要在最短时间,用最简单的话来证明自己,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否则拖得越久,对它的伤害越大。
客观而言,“标注的标准”,与习惯性“标注的标准”,和真正“执行的标准”是不同概念,因而也不存在“标注的标准”低于国标,就一定违反了国标法,只有检测后才能认定品质是否违反了国标。同样,“地方标准”也不意味着地方上某一具体的产品就一定只及这一地方的低水平。农夫山泉应理性地顺着前面所提的思路,及时做好消费者的信任工作,以抽检等多种透明方式来证明自己真正的品质优于国标,甚至是它声称的美国FDA标准。
在农夫山泉大费周章与媒体对簿公堂,或抛出重金做整版广告,或以退出市场来威胁产业协会之时,事实上也在大大削弱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份额,因为所有这些搏斗,与消费者的切身关注无关,消费者最在乎的不是涉事企业公堂上的输赢,而是自己马上用的这个消费品质量是否可靠。消费者在信心不足之时,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品牌,甚至在对整个行业失望之时,就会集体转向“洋品牌”。这样的事例我们已经经历够多了,国产奶粉遭弃就是实例。
而以媒体而言,一味地以“深挖揭批”的方式进行片面报道,没有就“标注的标准”和“现实的品质”做平衡的报道,这不但不是帮助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反而会把民族品牌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早早倒在不必要的口水中,这对民族产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围绕这一“标准门”所爆发的混战,已经上升到国家如何积极管理民族品牌的根本问题。这一“标准门”因国标不明却国标法先行的错位问题引发,至少牵涉到同一产业两家民族企业的恩怨,其中有习惯性经营手法之争的“私活”问题。这样的争斗,注定没有赢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外资品牌伺机扩大份额也是可以预料之事。
笔者呼吁,涉及这样民族品牌的混战,有关部门应行使保护民族品牌之国家责任,应主动介入其中,该是管理部门承担的责任,应由有关部门自觉担责。保护民族品牌良性发展之办法,可以从农夫山泉这一案例中积累经验。▲(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