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近来,如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引发各地关注。为杜绝行人闯红灯,一些城市出台规定,对带头闯红灯的行人开具罚单。有些城市甚至表示要将行人闯红灯的行为记录在案,今后考驾照、找工作、贷款都受影响。闯红灯不仅危险,代价还高,可为什么总有人闯红灯?除了行人自身原因外,路口红绿灯设置是否科学、行人路权有没有得到很好保障?杜绝行人闯红灯,除了罚款,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的几个路口,对行人闯红灯的不同心理进行了调查。
——编者
马路很宽,绿灯时间不够用
●“刚到路口时,人行道是绿灯,我赶紧过马路,哪知才走到一半,绿灯就变成红灯了,没办法只能硬闯。”
4月24日傍晚5点半,正是交通晚高峰,北京市朝阳区小庄路口显得有些混乱:朝阳路上,东西方向行驶的绿灯亮了,密集的车辆依次通过路口;与此同时,南北方向过马路的一拨行人穿插其间,“中国式过马路”再次上演。
记者在路口东北角,看见一位大姐闯过红灯走了过来。她左手拎包,右手拎着从附近超市买的食品,由于刚刚走得着急,说话时还略带喘气声:“刚到路口时,人行道是绿灯,我赶紧过马路,哪知才走到一半,绿灯就变成红灯了,没办法只能硬闯。”
“这个路口的红灯时间特别长,绿灯时间只有几十秒,稍微慢一点就过不去了。”在附近一座写字楼里上班的小吴还等在路口北侧,他告诉记者,由于每天上下班要在这个路口往来数次,每次都是连跑带颠地过马路。
红绿灯时长反差真有如此之大?记者对这个路口南北向人行道上的红绿灯做了计时,结果显示红灯时间长达2分40秒,而绿灯时间只有37秒!
在这37秒时间里,路口南北向共通过行人23人,大多数是已经等在路口的行人。绿灯亮后,后续到达的十几个人走到马路中间遇上了红灯,陷入滚滚车流中。过往车辆毫不避让,马路中间又没有安全岛,他们只能在机动车的缝隙中择机“闯红灯”快速通过。
专家告诉我们,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每分钟70米,在这条双向共10车道、加上主辅路隔离带和自行车道一共40余米的宽阔马路上,要在37秒时间内完全通过,几乎需要卡着绿灯一亮起时就出发。
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于脚步稍慢的老年人和孩子们来说,即便从绿灯亮起时出发,往往还没完全通过马路,就已经“闯红灯”了。
记者注意到,在行人等候的2分40秒红灯时间里,东西向绿灯行驶车辆并不密集。在车辆直行和左转通过后,各有30秒左右的时间车流稀少,显得空旷许多。
几位路人告诉记者,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绿灯时间过短的路口了。这些年,马路越来越宽,而市区里部分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绿灯时间过短,造成部分行人无奈闯红灯,而一些车流量较小的时段,红灯时间又明显过长。能否在一些路口适当延长绿灯时间,让红绿灯时间更加智能化,避免行人“被迫”闯红灯?
绿灯亮时,过马路也不容易
本报记者王珂
●行人遇绿灯过马路,不仅与右转车辆冲突,在有的路口,甚至还跟左转车辆和掉头车辆冲突。“说白了,无论红灯、绿灯,行人过马路的感受差不多。”
4月25日下午1点,北京朝阳北路、金台路交叉路口西北角,张大妈准备由北向南穿过马路。
好不容易等红灯变绿灯,斑马线却仍然被东西向通行的电动车、自行车占据着。没办法,她只能再等等。自行车过去了,张大妈刚想抬脚,左后方却蹿出来一串由北向西右转的小轿车,呼啸从身边驶过。张大妈只有再次停下来。这一耽误,绿灯已亮了十几秒。
右转车辆终于过去了,张大妈不敢迟疑,加快了脚步。马路走了一多半,右前方又碰上了由西向南的右转车辆。她不得不又停下脚步。
几经耽误,红灯亮了。张大妈左看右望,迎着红灯过了马路。这一番折腾,几乎就是冒险。
“过个马路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的让人很揪心啊。”张大妈感叹。
许多行人表示,“中国式过马路”表象的背后,存在行人与机动车路权分配的深层次矛盾。想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乱象,一定要充分保障行人的路权。比如,红灯亮时允许机动车右转,导致与行人路权的冲突。稍微大一点的路口,行人在绿灯时穿过马路,需要经过两道右转车辆的“关卡”。而在有的路口,行人绿灯过马路,不仅要躲避右转车辆,甚至还跟左转车辆和掉头车辆冲突。
金台路北口的居民老张认为,斑马线的深层含义是对行人路权的保护,不仅应该给人们提供一条安全的通道,也是给行驶中的司机“减速缓行”、“礼让行人”的示意。可是现在,行人过“斑马线”时路权得不到保障,要随时提防被右转弯的汽车撞倒,斑马线的意义大打折扣。
“说白了,无论红灯、绿灯,行人过马路的感受相差不多。”老张抱怨说,即便是等到绿灯也未必能顺利通过马路。同样是冒着危险过马路,时间稍微有点紧张的时候也就难免想到闯红灯了。“如果绿灯通行更加安全,行人等绿灯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
过街天桥,绕行太远许多人不爱走
王丹
●“走天桥不会闯红灯,但绕行时间成本过高,走一趟觉得太费劲。”
作为真正的“人车分隔”地带,走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是过马路最为安全的选择。不用眼巴巴地等待红绿灯,不用防备可能随时冒出的车辆,不用担心被卡在路中而一路小跑……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者来说,“上天入地”的过马路方式最合适不过。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队中关村中队的小张长期值守海淀区学院南路与中关村南大街交叉路口。据他观察,横过该路口的人流量和驶入该路口的汽车交通量不小,赶上上下班高峰情况更甚。“横过马路的人群中,闯红灯的能占到七成。”小张坦言工作压力不小。
闯红灯人数比例居高不下,小张认为过街天桥规划不当是主因之一。
在北京学院南路与中关村南大街交叉路口,行人走天桥过路口,需沿中关村南大街向北步行460米或向南步行约430米到达相邻的两座天桥,然后一上一下到达马路对面。“走天桥不会闯红灯,但绕行时间成本过高,很多人觉得太费劲。”小张分析道。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对行人过街设施进行合理优化,不仅要想法减少行人的绕行时间,还要为行人提供最大便利,这样就会缓解“中国式过马路”的窘境。
中关村一号桥人行天桥于去年竣工,据称是目前北京最大的口字形人行天桥,桥面最宽,功能完善,并配有自动扶梯。由于地处中关村海淀园核心区,卖场高校集中,行人过街需求大。“过街天桥架设后,闯红灯情况有所好转,天桥分流了一部分人群,桥下路口没那么混乱了。”长期值守该路口的交通协管员老赵说。
但令老赵不解的是,该天桥虽然四个角均装有电梯,但每天并不能保证全开,这样一来,拖着箱包的年轻人和老人、行动不便者又重新回到桥下过马路的人群中。“本以为走天桥方便,反倒耽误事儿了,方便反被方便误。”
要么在最需要的地方没有架设天桥、建设地下通道,要么有天桥却因维护不力、设计不合理而成为新的障碍,“无路可走”处处可见。“如果上下阶梯方便,清爽干净,走过街天桥成为一种既安全又便捷的过马路方式,有谁会不愿意呢?”老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