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拍被看不起,好面子成罪魁祸首
昨日,在金海湾酒店一包间,市民黄女士看了看最后才上的一盘西湖醋鱼,欲言又止。“这盘西湖醋鱼才吃了一块,我很想打包带走,但是又生怕被人看不起。”黄
女士很纠结。“如果是家庭聚会或是请要好的朋友吃饭,可以考虑打包。但是参加商务宴请或是公务宴请,即使是没被动筷的饭菜,打包也觉得面子上说不过去。”
黄女士的想法颇具代表性。“盛宴”成“剩宴”,“好面子”成为其中的罪魁祸首。
“比起南方人,我们烟台人真是太好面子了。以前条件差的时候不敢铺张,现在生活好了,招待客人时出手阔绰,生怕被人看不起。”烟台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荣风光感慨,山东人好客,特别是烟台人。如果酒席不够奢华,不够档次,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也不足以彰显出主人家的好客大方。下次被招待的客人变为主人待客时,也会有“礼尚往来”之心。这种“虚荣攀比”之风盛行导致原本的宴会变了味,“盛宴”变“剩宴”。
“以婚宴为例,80年代的时候几十块钱就能办酒席,现在,动不动一桌宴席就2000元以上。去酒店还不行,还要比谁家的规格高;有了海参鲍鱼还不行,还要比谁家的个头大。满满一桌菜吃不完,就被倒进了泔水桶。”荣风光说,婚宴、年会等本来就是一件欢喜的事情,大家在一块就是图个乐子,奢靡浮华的吃喝真是不可取。
在荣风光看来,公款吃喝带出来的“剩宴”问题也尤为严重。“现在的酒店大部分是遵照‘标准制’酒席,动不动人均百元以上。公款吃喝往往能麻痹人的消费心理,‘反正不是我买单,多上菜、上好菜,浪费与否与己无关’。”
拒绝无节制消费应成为共识
就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食物浪费,记者咨询了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荣风光。
荣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说全市每人每天省一两粮食,每天就能省出一火车车皮的运输量了。
荣风光认为,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成为一种“商品”,而不是老一辈人眼中的“救命粮”,每个人都有自由使用这种商品的权利,这也是节约粮食难以推行的障碍。
粮食变为商品,加上传统的攀比心态、不良消费习惯,导致粮食浪费“不是严重,而是非常严重”。
怎么能做到不浪费粮食?荣风光回答说,“首先要靠制度约束,其次是刹住攀比风,还有就是应相互监督。”
荣风光认为,无节制消费是浪费的大头,只有用制度去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良风气需要舆论去引导,产生积极的能量,将风气扭转过来,人人都应有粮食危机感。
“亲朋好友聚会时应该互相提醒和监督,把节约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节约粮食、杜绝浪费才能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荣风光说。
守护舌尖上的文明,不浪费食物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央视曾报道,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拒绝“舌尖上
的浪费”,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守护“舌尖上的文明”,不浪费粮食、不浪费食物,吃光盘中餐。为此,本报发起“光盘”行动,希望每个人都做一个不浪费食物的“光盘族”。
一盘饭菜,从播种到端上餐桌,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你可知,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处于300公斤左右的低水平。在农村有4亿劳动力以种粮为生,有2600万贫困人口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对比触目惊心的浪费数据,面对大量粮食被浪费的现状,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古人云,“成由节俭败由奢”。生活好了,并不意味着铺张浪费,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中国式浪费”不是国人传统,勤俭节约才是中华美德。奢侈浪费恶习被痛批后,“光盘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倡导人们厉行勤俭节约良好习惯的指向标。“光盘”不是CD/VCD/DVD,“光盘族”是不浪费粮食、不浪费食物的一类人,他们吃光盘子不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报以媒体应有的舆论宣传责任出发,呼吁市民管住吃喝“大舌头”,抑制面子消费“小冲动”,以“吃光”为荣,以“浪费”为耻,做一个快乐光荣的“光盘族”。守护舌尖上的文明,从“光盘”做起!
一年倒掉2亿人一年的口粮
@精选网页:日前,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个数字大得吓人。今后,您在请客吃饭、联络感情的时候,请多留心……
@晚报:几乎没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各处饭店餐馆每天产生的成千上万桶餐厨垃圾里,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好端端的食物。记者问一位服务员:“这些菜怎么处理?”答:“倒掉呗!”问他不心疼吗,他说:“怎么能不心疼,这条鱼几乎顶我一周工资了。”朱门酒肉,你被刺疼了吗?
@雪山非虹:说到舌尖上的浪费,想起去年在一早点店,一位身穿工作服的老者手握一大瓷缸挨桌搜罗剩饭,走到我面前,我忙把桌上的食物给他。等我走出饭店,看到那老者正坐在地上吃着残羹剩饭,见到我,他居然挺直上身给我敬了个礼,我冲他点了下头,很是心酸。(YMG记者刘海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