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13日电 题:国际青年中国行:在安徽感受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华社记者刘方强、屈彦
11月9日至12日,2023年“国际青年中国行”来到安徽省,来自10个国家的十几名青年在这里探寻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感受江淮大地涌动的科技创新活力,领略安徽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在安徽省会合肥,科研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科里科气”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一个巨大的“罐子”吸引了国际青年的目光。这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正聚力攻关、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国际青年与科学家们热切交流,了解人类“未来能源”——核聚变能源的科学知识。
“能亲眼看到创世界纪录的‘人造太阳’让我非常激动。太震撼了!”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来自克罗地亚的莫帕感慨道,“这项技术一旦成熟,人类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国际青年们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参加讲座(2023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安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念好“山水经”,写活“绿文章”。漫步巢湖边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国际青年们仿佛置身画中。这里水草丰茂,鸟儿翱翔,近年已修复湿地超1100公顷,观测到鸟类110余种,生动展示着美丽安徽画卷。
此外,合肥也正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国际青年近距离观察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他们试乘产品、与企业负责人积极对话,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创新实践。
武汉好多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来自波兰的梅尔尼克称赞道:“在我眼中,蔚来汽车是全球顶级的新能源汽车,随着电动汽车出行越来越普遍,期待蔚来在材料、电池等方面都能有更多升级。”
最是文化韵流长,传统徽州文化在一次次“破壁”融合中实现着与现实的接续交融。烟雨蒙蒙、粉墙黛瓦,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黟县宏村,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向青年们讲述着古村历史,流经千年的水系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展示着徽派建筑独特魅力。
在黄山,国际青年们参加了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参观非遗技艺大展,感受“迎客松下,迎客天下”的包容壮阔。
国际青年们在安徽黄山风景区合影留念(2023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摄
安徽行中,国际青年还以图片故事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安徽印象”,展示安徽“中国风”与“国际范”的碰撞交融。
“徽州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美国的资深设计师谢敏说,“文化是跨越地域民族的全人类共通语言,更是我们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密码。”
“国际青年中国行”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框架下开展的机制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际青年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增进彼此友谊,促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