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身处前线的“幕后人”

来源: 新华社  
2021-08-12 09:05:54
分享:

  算上新加坡青奥会、伦敦残奥会以及里约奥运会,这次东京奥运会是我参加的第四次奥运会。不论以记者还是编辑的身份参加报道,在五环旗下工作,总是感觉分外荣耀。

  顺便说一句,在报道里约奥运会的时候,我得知了自己将为人父,因此儿子的小名就叫“五环”。

  这次出征东京,我是编辑团队的一员,主要任务是签发稿件,算是一名幕后工作者。

  两年前,新华社获得了国际奥委会认证的国际通讯社资格。在东京,新华社摄影团队首次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的身份参与报道,与美联、法新、路透、盖蒂比肩,几代新华摄影人孜孜以求的宿愿得以实现。

  站上更高的舞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成为IOPP的一员,发稿数量和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还要承担向国际奥委会专供照片、与其他IOPP成员交换照片等工作,对于记者和编辑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这次的编辑团队只有16人,其中还有部分人员承担拍摄任务,工作压力和强度前所未有。每日十小时以上的工作、2000张以上的发稿量,还有繁重的新媒体报道任务,再加上疫情、交通等方面带来的不便,我们付出了比往届报道更多的辛劳。

  见惯了朝霞满天的东京湾,见惯了凌晨三点的东新宿。直到奥运圣火熄灭,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作为IOPP编辑团队,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次奥运报道,我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现场编签席的签稿人。我本次奥运之行大部分时间都在东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度过。

  东京新国立竞技场。

  现场编签,简单说就是编辑与记者同在赛场,记者通过即拍即传的方式将照片传到编签席,我们现场完成稿件的编辑和签发。

  现场编签,是IOPP的标配。编辑可以即时掌握赛场情况,实时指挥记者,同时稿件也可以实现最快速度的编发。东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以及在东京举行的所有田径项目,新华社摄影团队都实现了现场编签。

  现场编签人员:廖宇杰、张传奇、张可任、李京(从左至右)。

  早在一年半前,负责拍摄田径项目的摄影记者与现场编签人员就组建了团队,不断进行交流磨合。新华社技术局也针对奥运报道的要求,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现场编签图片系统。今年5月,团队大部分成员和技术局同事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田径邀请赛,在数据传输、采编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演练,为东京奥运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新国立竞技场既是全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擂台,也是全世界顶尖体育摄影记者的战场。我们现场编签团队,可以说既是指挥部,也是后勤站。我们的现场编签席位于体育场的最高处,居高临下,全场一目了然。

  比赛一开始,照片就如雪片般飞来。我们四个人的现场编签团队,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照片挑片和编辑签发工作,让记者们的战果,更快更好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田径场上经常同时进行三四个项目,突发事件也不断,我们通过对讲机可以与记者进行实时互动,及时调配力量,满足记者的各种需求。

  本届奥运会田径赛场,每天都在上演奇迹。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中国选手也表现优异,还有勇夺两金一银的女子中长跑选手哈桑、百年一遇的男子跳高并列冠军等等。没有观众的赛场依然高潮迭起,我们现场编签人员也是激情澎湃,呼吸和心跳都与场边的记者们同一频次,共同记录下体育史上一个个经典的瞬间。

  田径比赛期间,现场编签席日均发稿过千,最多一天发稿1300余张。

  田径项目摄影记者与现场编签团队合影。

  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同事在体育场的高点架设了多台遥控机器人相机,提供了俯拍的视角。由于场内记者任务繁重,很难在紧张拍摄的同时兼顾遥控机器人相机,因此我和技术局的曾瑶老师承担了部分高点遥控的操作工作。

  在电脑屏幕上按键,没有按动快门的回馈感,非常不像在拍照。但是要操作好,也需要精准预判和沉着冷静。

  而且,田径场上赛事不断,稿量巨大,我必须把操作遥控机器人相机的时间压缩到最短,这样才不会影响到稿件的正常签发。经过练习,我将“按键—下载—挑片—传输”全流程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之内,既保证了传稿效率,也保证签稿节奏不被打乱。九天时间里,我操作的遥控机器人相机也发稿139张照片。

  8月1日,苏炳添(右三)在比赛中。当日,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举行。

  8月5日,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十项全能选手在比赛后合影。

  闭幕那天,我离开酒店前看了一眼电视,NHK电视台正好在放一个田径回顾短片。三分钟的短片除了转播视频,只用了一张新闻照片。虽然我不懂日语,但是我认得字幕上的汉字——

  “写真/新华社”。

关键词:奥运,幕后人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