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7-16 19:10:44
分享:

  107 王华银

  108 王海涛

  109 王 雪

  111 王富国

          112 尹建敏

          113 未淑云

          114 石丽平

          115 田象霞

          116 付兵兵

          117 邝秀兰

          118 吕云娥

        119 朱天民

  107  王华银

  王华银,男,汉族,1984年5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茶园组村民。

  王华银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走南闯北历经坎坷,最终靠养殖成功脱贫,并通过规模化养殖带动乡亲,尤其是村里的残疾人家庭共同创业致富,从一名残疾青年成长为全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先天性侏儒症导致王华银身高仅有1.2米,一家7口人中,除了父母和两个孩子,他的妻子和弟弟都是残疾人。为了生计,王华银摆过地摊、养过鸡、开过店,还外出打工。2010年,自强不息的他回到家乡,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开始养牛。两年后,他不仅还清了借款,还买上了小货车,日子逐渐好起来。

  帮助残疾人和乡亲增收致富,让大家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生活,一直是王华银的心愿。他决定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来,抱团发展养殖业。

  2016年,王华银和两户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带领周边11户农户组建起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包括6名残疾人。对缺少资金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养殖户,王华银免费将仔猪和母猪赠送给他们,并进行养殖跟踪和技术指导。

  许多农户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王华银申请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办学点建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并利用农闲时节,手把手、一对一进行教授。他还经常为养殖户代购饲料、药品等物资,从不从中赚取差价和利润。为了帮助重度残疾人家庭,他决定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抱团发展的模式,将重度残疾人作为入股分红的重点对象进行帮扶,让76户贫困户(其中60余户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目前,全村已有47名村民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有圈舍10余栋,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吸引和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养殖产业。在王华银的帮扶和带动下,双龙村越来越多乡亲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王华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自强模范、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08  王海涛

  王海涛,男,回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护中心主任。

  王海涛坚持把助人为乐当作一种信念,在危难时刻总是身先士卒、挺身而出。他参与多次灾害救援,尽己所能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主动请缨,奔赴救灾一线。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灾害后,患有心脏病的王海涛主动请战,带领青海省红十字救援队,克服高原缺氧、道路中断、余震险情不断等困难,前往灾区参加抗震救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没有丝毫犹豫,逆行出征,积极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武汉期间,他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召开党员大会,研究成立救护转运队临时党支部,并率先交纳2000元特殊党费。虽然他也知道有感染风险,但在40天时间里,他带领9名救护转运队成员共转运重症危重症患者2417人,用赤诚和奉献守护着患者平安。

  乐善好施,关心困难群众。多年来,王海涛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他深入灾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带头为他们捐款,购买生活用品,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王海涛还经常到学校、社区、企业等地义务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手把手教大家心肺复苏、创伤包扎、防灾避险等知识。一次,在为一个安置区搭建多顶帐篷后,他发现帐篷间没有排水沟,如果群众住进来遇到下雨,就会非常不方便。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自己开着借来的挖掘机加紧挖掘。第二天早上,总长度达320多米的排水沟终于挖好了,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顾之忧。他说,只要能够帮到受灾群众,吃再多的苦,也觉得值得。

   王海涛荣获青海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09  王  雪

   王雪,女,汉族,1986年4月生,山西锦丰泰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王雪以药材种植产业为依托,辐射带动数百户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尽己所能回报社会,被誉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新晋商”。

   她是乡亲们的“贴心姐妹”。2010年,盂县农民王四润种植中药材几近失败,生活面临困境,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王雪。当时,虽然正处在艰难创业初期,但王雪二话没说,把技术信息毫无保留地告诉这位农民大哥。后来,王雪又资助他2万元现金和价值3万多元的优质药材籽种,更在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如今,王四润已成为盂县中药材种植大户。这些年,王雪依托药材种植产业,辐射带动300多户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3万多亩,每亩纯收入超过2000元,帮助170人实现脱贫、190人从农业生产中增收,经她帮助的农户累计增收1400万元。

   她是小朋友的“爱心妈妈”。王雪主动加入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行列,经常来到阳泉市福利院,为孩子们送去衣服、文具等物品,与他们聊学习、谈成长,陪他们过春节、过中秋,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近10年来,她资助20多个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其中,一个孩子因家庭变故,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为让孩子走出低谷,她一有空就去找这个孩子谈心,一直资助孩子考上大学。

   她是爱家乡的“热心市民”。2017年,当地农户种植的小米滞销,王雪策划“买小米献爱心活动”,帮助89户贫困农民销售小米5.6万多斤,比按市场价销售多收入10多万元。每年防火关键期,她都组织公司员工和周边村民自备食物和工具待命。2019年,她参与支援扑救火情5次。2020年3月,阳泉郊区某地山林失火,她捐助400多份餐饭、50多箱矿泉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为防控一线捐赠价值20万余元的口罩及其他消毒防护物品,协调建立服务疫情防控的社区果蔬批发直供点。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她出资50余万元,协助举办全市烹饪技能大赛,提振餐饮行业发展信心。

   王雪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道德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110  王绶琯

   王绶琯,男,汉族,1923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国家天文台名誉台长、北京天文台原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绶琯是我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1999年,他倡议并联合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礼等61位著名科学家创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5万多名中学生先后参加俱乐部科研活动,一些学生已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执手巡九天,创国家重器日月同鉴;运筹泽八方,掖百年英才时代担当”,在九十八载的人生中,王绶琯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还甘为人梯,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拼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3年,紫金山天文台将317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他研究一辈子星星,也成为带领无数中学生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20多年中,王绶琯为俱乐部发展四处奔波。为解决经费问题,他捐出稿费;身体虚弱无法行走,他让女儿用轮椅推着去参加俱乐部活动;即便躺在病榻上,自称“眼睛、耳朵都开始罢工”,他仍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

   经过22年的发展,俱乐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发展到31所,共有721位导师和5万多名中学生参加俱乐部科研活动,其中3100多名中学生走进278个重要科研团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平均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

   一批俱乐部早期会员已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他们中,有3人入选我国“青年千人 计划”,在中科院等单位领衔科研团队;有的在国外建立独立科研实验室;有的成长为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有影响力;有的作为计算机视觉和认知科学专家,成为国内首次推出无人驾驶卡车方案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有的是国际生物物理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入选福布斯杂志亚洲30岁以下杰出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中国科技青年榜……

   王绶琯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终身成就奖、“北京榜样”特别奖。

   111  王富国

   王富国,男,汉族,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浙宁运输有限公司出租车驾驶员。

   王富国从部队退伍后,从事出租车运营工作,坚守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热心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社会,被誉为助人为乐的“好的哥”。

   6年部队生涯,王富国关心战友、冲锋在前,荣立三等功2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退役后,他不愿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毅然选择自谋出路。自2002年从事出租车客运工作开始,他就开启了助人为乐的新征程。

   有一次,凌晨3点半,熟睡中的王富国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一位大娘家的儿媳即将生产,情况危急。王富国匆忙穿好衣服跟着大娘一路小跑到她家,将孕妇抱上出租车送到医院。因电梯停运,又争分夺秒将产妇抱上3楼,送进妇产科。直到护士将产妇推进手术室,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看到满头虚汗、脸色蜡黄,还沾了一身血迹的王富国,妻子吃了一惊,问清原因后心疼地埋怨:“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体,你要是再病倒了,让我们母子咋办?”他却只是虚弱地笑笑。当时,王富国刚做完脑部手术没多久,医生一再叮嘱他不能劳累。

   王富国坚持“爱心送考”16年,安全送达,分文不取。2005年高考第一天,早早出车的王富国发现许多考生打不上车。高考是大事,可不能耽误!想到就做,王富国那两天开着车满街跑,免费接送考生。他还号召公司其他司机义务送考。一年年下来,跟着王富国一起参加“爱心送考”的司机越来越多,队伍渐渐扩大到其他出租车公司。

   王富国所在的出租车公司,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感谢他的信件、锦旗和电话,比如,遇到老弱病残乘客时,他总是停好车后主动下车搀扶乘客上下车;遇到紧急病患,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将患者火速送往医院;乘客落在车上的钱物,他也总会第一时间想办法送还或上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王富国组建退役军人突击队,积极参与巡逻、执勤、登记、宣传防疫知识等志愿服务,还主动帮助家庭困难村民播种。

   王富国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2  尹建敏

   尹建敏,女,满族,1960年8月生,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鑫源天然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建敏秉承给予别人帮助是最大人生价值的理念,20年来,累计为社会公益捐助资金达2200多万元,带领企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以大爱善行谱写奉献之歌。

   2001年,尹建敏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来到西部发展,成立天然气公司。项目在建期间,遇到村里的病人、贫困户和上不起学的孩子,她都给予援助。在给用户安装天然气的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家庭,尹建敏都会免去安装费用并赠送燃气具。她还在公司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2014年,尹建敏开始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先后投资3500万元,建成占地2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导村民吃上“技术饭”、走上脱贫路。她还在科技示范园区设立电教室,成立农民田间学校,长期开展肉羊养殖、果蔬和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成为技术能手。她投资1.8亿元建成占地1700亩的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让当地农民就近就业,走上致富道路。

   2018年初,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尹建敏又将扶贫新战场放到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她成立东乡县伊东羊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种羊2.1万余只,带动8个乡镇、12个行政村、6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养殖。尹建敏在走访中发现,当地妇女们主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很少有就业的机会。于是,她新建8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发展村域经济,吸纳解决35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更好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她把产业链中相对容易的饲养、采摘等环节分给农户,把研发、销售等留给自己,为农户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另外,她还通过在当地收购青贮玉米,帮助农户增收。截至目前,为建档立卡户分红517万元,土地流转费103万元,共带动1.1万多户贫困农民脱贫。

   尹建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113  未淑云

  未淑云,女,蒙古族,1952年11月生,民进会员,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住建局退休职工。

  40多年来,未淑云助人为乐,扶弱济困,她捐资捐物累计135万余元。在受她资助的贫困学子的心里,她是熟悉却不曾谋面的“未阿姨”;在她帮扶的贫困村村民眼里,她是无私伸出援助之手的热心人;在志愿服务队队员眼里,她是抢着干活的领路者……未淑云用义无反顾的爱心善举,温暖了许多人,也带动了更多人。

  捐资助学显真情。未淑云多次帮助北戴河实验小学学生筹集医疗费,也曾捐款资助患病无钱治疗的大学生……截至目前,未淑云资助的学生已达到100人。未淑云资助过的学子太多了,很多人的名字她已经不记得了。她给自己设立了两个原则:“一是我会好好教育他们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二是我资助过的孩子参加工作后,就不要再继续联系,我不想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应该放下包袱,轻松地走好之后的人生道路。我这么做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好一点。”

  俯首甘为扶贫人。未淑云组织社会力量对北戴河区结对帮扶的青龙县尖山子村、白城子村、凉水河村、三拨子村进行帮扶,为村民打井、修桥修路,慰问贫困村民。从致力民心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到帮扶教育事业,给贫困学生助学支持,再到开展精神扶贫,注重和贫困户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贫困群众脱了贫,未淑云自己也收获了幸福和喜悦。

  志愿服务聚合力。未淑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2011年5月,北戴河区建立了一支道德模范志愿者队伍,未淑云被推选为队长。10年来,未淑云带领着这支队伍,在保护环境、维护秩序、关爱弱势群体等方面默默奉献。

  抗击疫情“及时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未淑云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慰问,从大年初一开始,将自己购买的3000个防护口罩和120桶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及时送到抗疫一线。她还组织购买方便面、火腿肠、奶茶等食品,慰问防控一线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务人员以及广大志愿者,累计捐赠价值5万余元的防疫物资。

  未淑云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爱国拥军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4  石丽平

  石丽平,女,苗族,1961年1月生,民建会员,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丽平是贵州省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致力于传承“苗绣文化”,并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扶贫产业,带动300多个贫困户顺利脱贫。她心怀大爱,将苗绣传承转化为爱的传递,在扶贫开发、扶弱助残、救济赈灾,以及帮助贫困学生等方面累计捐资200多万元。

  石丽平心系家乡,将指尖技艺化为扶贫产业。2013年,石丽平多次深入乡村动员村民参加苗绣技能培训,培养超过2000多个苗绣能手。她积极探索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创业与就业的新路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实现了13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为全县4000余名妇女提供了在家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把人们隔离在了家里,石丽平牵挂着那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员工,担心他们收入减少或面临失业的危险,最终她找到了开设家庭工坊推行居家就业的对策。之后,多个家庭工坊陆续开设,员工月收入2000元,保证了疫情防控期间搬迁安置点员工稳定增收。此外,学员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只要连上视频,石丽平就会第一时间悉心指导。

  2020年7月,一轮强降雨袭击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多地受灾,公路毁坏。石丽平闻讯后,接连几天下乡走访,看望绣娘,送去生活物资,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了解到有两个乡镇的部分乡村道路崎岖难行,石丽平先后捐资60万元修路,让总长度约10公里的通村公路旧貌换新颜,既方便了群众出行,又开拓了创业门路。

  石丽平还先后资助17个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在扶贫开发、扶弱助残、救济赈灾,以及帮助贫困学生等方面累计捐资200多万元。

  石丽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115  田象霞

  田象霞,女,汉族,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区社区党委书记。

  38年来,田象霞以社区为舞台,坚持助人为乐,传播互助精神,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把关心居民的家长里短当成“分内事”,事无巨细帮助群众、服务群众,是社区有口皆碑的“贴心人”。

  1983年,21岁的田象霞来到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十三居委会工作。38年间,她从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成长为居民信赖的“万能书记”。在居民眼中,社区的问题只要田象霞一盯上,总能很快解决。谁家有大事小情,也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社区里的设施出问题,她马上协调解决;谁家有困难,她得知后会一管到底;社区艺术团排练节目缺少资金,她便自掏腰包购置服装。“谁家两口吵了架,细心劝说用温情;谁家小狗来扰民,进入家中去劝导;哪怕有个马蜂窝,也要精心处理好……”居民在快板书里这样称赞田象霞。

  西区社区是一个洼地,一下雨就容易出现雨水倒灌问题。一到雨天,她就打着小红伞,奔忙在社区里,看看有没有谁家进水需要帮忙,有没有雨污水井被堵需要疏通……有人问她为什么总打红伞,她笑着解释,红伞最醒目,居民有事老远就能看见我、找到我。时间长了,居民们就亲切地称呼她“红伞书记”。“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在田象霞看来,自己就是群众的服务员,助人为乐不分内外,帮助群众永无止境。为更好地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尽量为大家提供帮助,她经常走街串户,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状况,归类建档、牢记在心。久而久之,她对社区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张口就来。

  田象霞认为,自己帮不如大家帮,每个人都发扬助人为乐精神,集体力量就会更强大。为照顾好社区的孤寡老人等群体,她和几位老党员成立“五人互助组”,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行动。后来,又成立“邻里守望协会”,协会成员结对帮扶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上门理发、搀扶陪伴、洗衣洗澡、清扫卫生等服务。如今,助人为乐在西区社区蔚然成风。

  田象霞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116  付兵兵

  付兵兵,男,汉族,1985年2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艺之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付兵兵来自江苏苏北地区的农村家庭,他扎根在祖国北疆的第二故乡,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致力社会公益事业,帮扶困难群体,助力脱贫攻坚,他用一腔热血关爱他人,默默传递着温暖与大爱。

  2004年,付兵兵以艺考生身份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他深知艺术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较大,在校期间就创办艺之苑学校。毕业后他继续创业,2014年成立“艺之苑梦想公益助学”平台,针对困难家庭、下岗职工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家庭的子女实施免费培养学习计划,办学10多年来,已帮助1300余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15年成立公益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及捐资助学等公益行动,依托公益平台,已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200余万元,举办高考公益讲座百余场,为5万余人次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捐赠价值15万余元的防疫物资。

  他大力弘扬“好人好报 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关心关爱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累计帮扶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123人,捐赠关爱帮扶金近4万元。

  他还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乐于做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宣传者、践行者,为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三应窑村24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养殖鸡480只,向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捐赠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款1万元。

  付兵兵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呼和浩特市抗疫模范个人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家庭。

  117  邝秀兰

  邝秀兰,女,汉族,1953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北望都锦秀影城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邝秀兰30多年来初心不改,扶贫济困,热心公益,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悉心照顾多位孤寡老人,累计为公益事业捐款300多万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秀兰的身影”,这是望都县群众对邝秀兰的评价。

  爱心助学,教育扶贫,邝秀兰是300多位孩子的“妈妈”。30多年来,她尽心尽力帮扶贫困学生,义务抚养30多名孤儿、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有234个孩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邝秀兰的家和她所经营的电影院,成了孩子们的快乐 天堂,让他们重获家庭的温暖。唇腭裂女孩付玉坤从小被父母遗弃,邝秀兰承担了其所有生活学习费用;南陈庄村的贫困生陈园园父母早逝,邝秀兰负担了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生活费,直至参加工作。田爱伟、陈明、张娅新……30多名孤儿的名字都刻在了邝秀兰心中。逢年过节邝秀兰的手机会被电话、短信、微信“挤爆”,在天南海北读书工作的孩子们纷纷给“妈妈”送上祝福,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候。

  播撒大爱,团队敬老,邝秀兰是多位孤寡老人的“闺女”。邝秀兰先后义务赡养了麻文军、陈增来等10多位孤寡老人,负责他们的衣食住医,被这些老人亲切地叫作“闺女”。2018年,邝秀兰当选望都县慈善协会会长,动员全县更多力量孝老敬老,每年组织看望百岁老人,目前已发展孝老敬老志愿者500多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邝秀兰是捐出几百万元的“穷人”。她生活极为俭朴,不讲究吃穿,却舍得将收入用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城内村的聋哑人李义民孤苦伶仃,邝秀兰在每月仅有36元工资时,就经常从中拿出5元钱帮助他。邝秀兰注重对贫困妇女的扶智扶志。农村贫困离异妇女黄俊茹带着两个女儿生活,邝秀兰承担了黄俊茹两个孩子的全部读书费用,先后拿出7万元帮助她发展家庭农场。黄俊茹不但自己脱了贫,还为其他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脱贫致富,从受助者成了助人者。2020年,邝秀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组织社会各界捐款逾54万元,个人捐款逾18万元。

  邝秀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8  吕云娥

  吕云娥,女,汉族,1934年8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清市医院儿科退休主任医师。

  在后方医院,她感动于抗美援朝战士的英勇;在护理岗位上,她实践着“白衣天使”的使命;退休后,她在社区开创更广阔的公益天地。耄耋之年的吕云娥背起药箱穿梭街巷,27年坚持扶贫济困、造福邻里,是身边的“爱心奶奶”,也是“行走的健康档案”。

  17岁那年,就读于福清私立惠乐生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的吕云娥自告奋勇,随部队奔赴东北,参加从朝鲜前线回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战士们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使她深受触动,“救人”成为她心里最坚定的信念。此后,在福清市医院工作期间,她多次参加巡回医疗,为农村患者免费义诊、垫付医疗费用,将公益事业与健康扶贫融为一体。

  1994年,从医务岗位退休后,她又主动加入到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志愿服务队,成为社区老医生义诊服务队队长。除了每周前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她还为困难群众开展上门问诊,经常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患者购买药品和营养品。虽已是耄耋之年,她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了然于胸,笑称“脑子里存有居民们的健康档案”。

  吕云娥热心于助医助学助困,是社区居民们心中的“爱心奶奶”。她的生活厉行俭朴,但对于有困难的居民总是慷慨相助。借助社区“结对子”帮扶平台,吕云娥先后与社区12个贫困家庭结为帮困对子,为帮扶对象邮寄生活费、缴纳学费、关照受助者的身体状况……在吕云娥的影响下,许多受助者也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

  行善路上,传承家风。吕云娥常常和家人分享志愿服务的快乐,并带动家人一起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老伴吴章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也经常为社区有需要的孩子们义务补习英语。社区的新图书阅览室急需增加图书时,她和老伴立马回家将家中藏书整理捐献给社区。社区建设、抗震救灾、疫情防控,只要有需要,她都第一时间和家人一起出人出力,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从医70年,她承继战士荣光,急患者所急,永葆医者仁心。在社区小天地,她为社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27年,接诊达数万人次,成为居民的健康守护者。

  吕云娥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119  朱天民

  朱天民,男,汉族,1980年11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西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为民营企业家,朱天民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把扶危济困、回馈社会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多年来,他捐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助力脱贫攻坚,开展了20余项公益活动,累计捐资超过1.2亿元,用爱心书写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大家心中的“热心公益人士”。

  他是贫困生求学路上的“圆梦人”。朱天民在公司发起慈善救助基金,建立健全常态化助学圆梦救助机制,捐资560万余元,资助贫困生200多人次,捐建绥中县秋子沟中学“风华里”图书阅览室等。

  2018年,朱天民出资7000万元捐建绥中县实验三小、绥中县第二幼儿园,为城乡接合部的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创造条件。2021年,他又捐资4000万元,建设绥中县风华实验初级中学。

  他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朱天民因村制宜、因户跟进,大力推进设施扶贫、产业扶贫,先后捐资300万元,帮助4个贫困村115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针对建昌县牤牛营乡蒿子沟村产业单一现状,他出资引进2万多株新疆和田大枣树苗,发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调整果树种植结构,形成规模化水果产业项目。为解决兴城市郭家镇张沈村缺水困难,他出资打水井、建泵房,铺设入户水管,还帮助建成直接供应兴城地区的蔬菜种植基地。他出资援建西丰县天德镇如意村灵芝木耳食用菌基地灌溉设施,带动贫困户就业16户50多人,帮助多名群众顺利脱贫。

  他是疫情防控一线的“急先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朱天民积极投入当地防疫消毒工作,捐款捐物共计303万元。他第一时间组建党员先锋突击队,抗击疫情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连续奋战3个月,对绥中高速出入口入境车辆,绥中城区公园、广场、车站和露天市场、公厕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朱天民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关键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