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暑期档尾声迎来口碑“王炸”:一部中小成本的泰国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0,几乎零差评。近日,由泰国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执导的家庭片《姥姥的外孙》以黑马之姿闯入票房榜前列。截至9月3日,影片累计票房已突破8100万元。除了市场意义,该片对国产影片同类题材创作也有启示:既要用心打磨真实感,又要掌握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之道。
观众:感人,但是费纸巾
一句话概括《姥姥的外孙》,就是“如何在姥姥去世前拿到100万遗产”。片中,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无业年轻人阿安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也对身患绝症的姥姥动了心思,计划复刻堂妹的“致富之路”,获取百万遗产。但面对同样“努力”的舅舅们和挑剔毒舌的姥姥,这条“啃姥致富”之路,似乎没有阿安预想的那么顺利……该片在泰国上映时获得空前成功,是2024年截至目前的泰国年度票房冠军。
在内地上映后,凭借高口碑,该片在排片不多的情况下仍取得不错的上座率。影片主要依靠情感驱动,片中家庭本是华裔,大量中式元素和华人文化自然融入,加上用心的场景布置和耐心的故事铺陈,中国观众几乎能无缝代入。片中细腻动人的祖孙情更是直戳观众泪点,让人想起童年,想起家里或垂垂老矣或不在人世的祖辈。
不少观众评价,《姥姥的外孙》很感人,就是太费纸巾了。“影片没有一个废镜头,所有前面铺垫的细节,后面都会有回应,而且非常动人。比如姥姥种的石榴树,不让小儿子吃,大家都以为是种给大儿子的,结果后面才揭晓,是姥姥种给外孙阿安的。”观众田甜评价,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但所有细节堆叠在一起后,爆发出浓烈的情感力量。“我从后半段开始就一直掉眼泪,坐我后排的一位观众,直接哭得抽泣了。”
“《姥姥的外孙》有望成为自2019年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后,第一部票房过亿的非美日英进口电影。”电影市场分析师朱擎天说,该片在引进小语种电影方面具有重要市场意义。“美国是全世界最封闭的电影市场之一,观众只看英语片;日韩本土电影有一定市场,剩下几乎都是好莱坞;其他国家连本土市场都没有,都是好莱坞的倾销地。如果我们未来能把各小语种的进口片市场培育起来,中国就会成为全世界最开放、最包容、最有活力的电影市场。”
故事: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赚足观众眼泪的同时,《姥姥的外孙》带给国内从业者哪些启发?用朴实手法和真实细节踏踏实实讲故事,不回避现实问题,也不刻意制造冲突,既表达真挚情感,也讨论社会议题。
影评人陆支羽坦言,观影前他以为《姥姥的外孙》在风格上会类似韩国催泪电影,没想到影片节奏娓娓道来,充满生活质感,一点也不刻意。老人为家庭操劳了一辈子,临死前因为遗产分配问题而小心权衡;孩子们有了小家庭后,逐渐忽视陪伴老人;出于责任和孝道要给长辈养老送终,却也希望付出能够有所“回报”……“片中的家庭关系,其实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都普遍存在,尤其是有关生老病死的内容,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陆支羽说,不少创作者拍类似题材,要么不够真实,充满悬浮感,要么刻意虚构一个极致的故事,陷入狗血奇情,而《姥姥的外孙》则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时而让人深深动容,时而让人无奈叹息。
姥姥深受重男轻女之害,却也在不自觉中把这种旧观念传递给了下一代;清晨医院化疗区用鞋包“占座”的长队,折射出医疗资源的紧缺;阿安年纪轻轻“家里蹲”,想当游戏主播轻松挣钱,反映的是当下年轻人所处的激烈竞争和迷茫心境……《姥姥的外孙》不回避尖锐的现实问题,而是以含蓄温和的风格静静展示,留给观众思考解读的空间。
风格: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之道
“国产电影也有不少拍得不错的亲情伦理片,比如《乘船而去》《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但它们风格太文艺,受众有较大局限。创作者在叙事节奏和方法上能不能更接地气一点?至少要让观众能够接受。对商业片来说则是另一个方向,能不能像《姥姥的外孙》一样,更讲究艺术构思,多加入人文关怀?”朱擎天认为,《姥姥的外孙》给创作者一个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折中方案,既不要曲高和寡,也不要落入俗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彭侃说,《姥姥的外孙》虽然主题偏沉重,但创作者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做到了举重若轻,既感人又不过分煽情,尺度拿捏到位。“据说这部影片成本不过几百万人民币,但撬动了巨大的市场。在目前的行业形势下,我们的从业者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如何以小搏大,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恢复市场元气。”
影片主演采用“小鲜肉”与“老戏骨”的搭配模式,也值得从业者借鉴。“饰演阿安的演员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中文名马群耀,是泰国如今的‘顶流’偶像。他在片中的表演自然清新,让人完全不出戏。姥姥的饰演者光是站在那里就浑身都是戏。这种老少配的演员组合既新鲜,又有戏剧张力。”影视从业者邓女士说,最近上映的国产片《刺猬》中葛优搭配王俊凯也是一个成功案例,但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