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题库

寻味文博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5-28 17:11:51
分享:

  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中,总有一种历史性进步的力量在伴随和涌动。这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0年前,一颗文化的幼苗在特区深圳破土而出,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创办以来,文博会逐步成长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实效最强、影响最广的展会,并被誉为“中国文化第一展”。

  5月27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届文博会在深圳落下帷幕。从数字技术的惊艳展现,到文创产品的热销,再到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本届盛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焕然一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映射出我国文化自信的时代华彩,汇聚着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记者一路追寻,在本届文博会上嗅到文化的“三重味道”:科技味、经济味、国际味。

  科技味:数字织梦 文化生辉

  戴上VR眼镜,观众如身临其境般“走进”莫高窟洞窟之中,不仅可以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探索洞窟细节,还能以游戏的方式与壁画中的“雷公”等神仙一同奏响古乐。

  在文博会腾讯公司展区,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技术高精度立体还原了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人们实现与文化遗产的“面对面”交互。

  这是文博会的第一重味道。今年文博会上,这样的人工智能场景俯拾即是。从传统文化到当前潮流时尚,再到未来文旅消费,前沿科技与文化产业正加速融合,“文化+科技”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

  记者在广东展区看到,一位观众对着大屏幕提问“请推荐西安三日游的路线”,屏幕里的数字虚拟人“李白”侃侃而谈、文采飞扬,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来回答问题。在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帮助下,数字虚拟人学习了上百万字的李白生平资料,同时结合现实文旅知识库,数字虚拟人就有了李白的“智慧大脑”,化身多功能智能导游,能够给出建议、规划旅行、撰写游记、吟诗作赋。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数字虚拟人更加智能、交互性更强,这样的产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创造数字文旅的新体验。”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区负责人万琳说,广东综合展区设置了专门的“大模型产业应用厅”,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激活文化领域新活力。

  除了非遗技术、文物文创产品等,今年文博会上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等带有前沿科技元素的产品成了展会“顶流”。

  亿航智能公司研发的八轴十六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能够实现预设航线的载人无人驾驶飞行,做到智能导航、精准起降。一位来自长沙的景区经营者见此情景,欣喜不已:“希望这样的航空器能够尽快投入景区运营,给游客带来全新的飞行体验。”

  数字织梦,文化生辉。“20年来,文博会各种‘文化+’正拓展无限空间,注入无穷潜力,催生出不尽的创意创新创造。”深圳市社科院院长吴定海说,如今,文化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加上各具特色的时代元素,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跨界的高科技产品。

  经济味:交易兴旺 引领产业

  油画销售额从8000万元到38亿元,深圳大芬村靠的是什么?

  新世纪画行负责人周小鸿说:“2004年第一届文博会把大芬村定为分会场后,我们的订单就越来越多。”

  2003年,深圳大芬村的油画销售额为8000万元;2004年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举办后,大芬村的油画销售额跃升至1.4亿元;2023年,超过8000名绘画者聚集在大芬村,全年油画销售达38亿元。大芬村也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大芬村油画产业,是观察文博会商贸味的一扇窗口。

  借助文博会平台,华夏动漫与日本世嘉株式会社签订VR游戏内容及设备出口合约1.05亿元;福建德化的“富贵红”瓷器引来6000万美元订购大单……今年文博会上,超12万件文化产品和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交易,有3万名海外采购商、6万名国内采购商集体开启“买买买”模式。

  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韩兆林说,“从上海来参加这次文博会,公司不仅招到了外籍员工,还收获了上千万的订单。万商云集这样的效应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明年我还要来,而且带更多的朋友来。”

  以文会友,以展带商,文博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年来,文博会已累计达成超2.8万亿元成交额,服务文企机构42323个,参观人数6500万人。

  20岁的文博会,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文博会举办地深圳为例,2004年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163亿元,仅占GDP不到3%。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目前,深圳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逾100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约8%。

  以文为阶,拾级而上。以文博会为媒,深圳还在国内较早组建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参与发起设立了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基地等也落户深圳。

  为强化交易服务功能,今年文博会还首次上线电商“文博购”。记者看到,采购商和消费者只需通过扫描入驻展商店铺码和展品码,就可以在现场提货或通过快递发货。

  “文博会将着力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和机构搭建展示交易平台,促进科技充分赋能文化产业,展现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发展前景。”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强强说。

  国际味:博览天下 美美与共

  以文会友,博览天下。自创办以来,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等不断攀升。

  记者在文博会上看到,《赘婿》《琅琊榜》等网络文学IP,以实体出版、影视、动漫、广播剧等多元形态的全链路开发,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这些作品将国风非遗、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有机嵌入历史、现实、科幻等多元题材,在海外刮起网络文学“中国风”。

  《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文出海市场规模超过40亿元,海外访问用户约2.3亿。文博会上,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同样引人关注。

  在米哈游展位,《原神》游戏人物形象展板吸引了众多粉丝排队合影。作为一款二次元开放世界手游,《原神》将中国戏曲、传统节气等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游戏,在众多手机游戏中脱颖而出。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原神》目前已被译制成14种语言版本,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发行,并在70多个国家及地区位列游戏畅销榜第一。

  文化扬帆出海,让世界读懂中国。双向奔赴中,尽显美美与共。越来越浓的国际味,是记者嗅到的第三重味道。

  本届文博会,首设国际文化贸易展,国际展区面积比上届扩大7倍,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展。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英国爱丁堡商会、日本熊本县工艺馆、西班牙贸易协会参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远渡重洋,携特色图书首次亮相……展会吸引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302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108个国家和地区、3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洽谈订货。

  “线上同步展览,打破地理界限,全世界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文博会活动中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家、教授欧乐·德林说:“我希望能以书会友,让更多的德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也能让更多的中国朋友了解德国文化,加强中德文化交流。”

  20年来,文博会已累计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超200万种、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7万个。借助文博会平台,一批企业成为领军者,塑造文化产品形态,引领未来发展潮流。

  从卖原创动漫到出口主题公园,十余年间,华强方特集团的动漫作品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发行覆盖130多个国家,动画电影还在70多个国家影院上映。“既立足中国原创故事和价值观,又运用国际化表达和呈现方式,对标国际标准,贴近全球受众,积极融入海外市场,文化‘走出去’的步履才会从容、稳健、自信。”华强方特集团董事长、总裁刘道强说。

  透过文博会这一平台,我们看到一个古老却质新、悠久又活泼、可敬而自信的中国,昂首阔步,大步向前!(记者周科 王丰 陈宇轩)

关键词:文博会,文化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