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1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向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时这样强调。
这是习近平主席连续3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大会上发出中国声音,再次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们正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有报告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9%,约100万个物种正面临灭绝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9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切实践行承诺,抓好目标落实,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呼吁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并宣布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一批务实的东道国举措。
2022年12月,在本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共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进程”“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秩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再次表明了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做行动派。
2020年讲话中提出“切实践行承诺,抓好目标落实”;
2021年讲话中强调“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今年的讲话中倡议“将雄心转化为行动”。
行动才有力量。我们不仅提出了明确的中国主张,更付出了切实的中国行动——
昆明大会一年多来,更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国家公园自由生长,一北一南分别位于北京、广州的国家植物园相继挂牌,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系列部署正在落地……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超过陆域国土面积30%的生态保护红线、近万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日益完备的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正守护着宝贵的自然财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
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科学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未来的中国,将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
《生物多样性公约》196个缔约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物多样性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执行能力各异。作为主席国,中方将努力推动各方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和承诺可行可达,经得起时间检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每年夏秋之交,小小的北京雨燕开始迁飞,最终抵达南非高原。在它们眼中,地球是一个整体,一路穿越的37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家园。
凝聚共识,相向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终会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