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日前公布了2022年1-10月国内船舶统计数据,江苏扬子江船业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双双位居第一,此前,扬子江船业宣布首次承接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订单,成为国内第四家、国内民营第一家进入大型LNG船建造市场的船企。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副主任曹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多家船企实现大型LNG运输船订单零突破,对中国造船业在大型LNG运输船领域实现产能提升意义重大。
天然气火热带动运输船订单大涨
近期,液化天然气价格剧烈波动,欧洲地区天然气价格显著上涨,LNG船运价亦“气”涨船高。10月大型LNG运输船1年期定期运费均值已经上升至33.0万美元/天,环比增长23.6%;部分航线的即期运费更是突破了40万美元/天。租金的上涨拉动了船厂订单的增长,据业内人士介绍,截至10月8日,今年全球LNG船订单已达139艘,远超去年全年订单量。
LNG船是在常温常压下运输零下163摄氏度液化天然气的特殊船舶,是液化天然气供应链中的关键装备,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1-9月,中国已经承接36艘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订单,创造年度接单记录,市场份额从之前年均不到10%上升至达到目前的27.6%,实现较大突破。截止到10月底,新接船舶产品中,气体船占比达10.1%。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球LNG贸易量保持持续增长,叠加新规则规范生效下船舶降速造成的运力损失以及老旧船舶的拆船、改装带来运力损失等因素,2025年至2030年LNG船运力需求将会保持在高位,预计全球年平均需求量为50至60艘。
国内多家船企实现订单突破
据业内人士介绍,长期以来,大型LNG船与航空母舰、豪华邮轮一起,被并称为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涉及系统100多个、零部件550万余个,需要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产业提供配套,具有技术复杂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特点,它的设计、建造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造船强国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中国以LNG储运装备制造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大型LNG船的道路。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南造船”)于日前宣布,已联合中船贸易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旗下ADNOC Logistics &Services签订了2艘17.5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承接MARK III薄膜型大型LNG运输船的船厂。而另外一家首次承接大型LNG运输船订单的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据大船集团营销部副部长付玮表示,目前大船集团手持4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订单,容量均为17.5万立方米,同时仍有10多艘在谈订单。
作为今年以前中国唯一有能力承接大型LNG运输船订单并实现批量交付的船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华”)同样把握住全球大型LNG船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沪东中华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沪东中华先后与招商局集团、中国海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卡塔尔能源集团、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中化集团等累计签署了30艘大型LNG船订单,合同金额385亿元人民币,以艘数计,全球市场份额占比32.3%(全球成交69艘),LNG船细分船型新接订单市场占有率首次居全球第一。
“此前中国只有沪东中华一家可以与韩国三家船厂竞争,有些‘势单力薄’。今年江南造船厂等船企成功拿到订单,对中国造船业在大型LNG运输船领域实现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LNG运输船市场火热的当下,有助于中国船舶工业承接更多订单。”曹博说道。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
自2010年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1-10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8%、54.3%和48.7%。曹博指出,世界手持订单排名前十的造船企业中有5家中国造船企业,我国造船企业可以建造几乎所有类型的商用船舶,也具备成系统的产供体系,是推动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造船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国造船业也将面临更多机会。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船舶行业景气度与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完整周期大约为25-30年。上一轮周期在2008-2010年形成造船交付高峰,市场调整至今已超10年时间。以平均船龄25年计算,上轮高峰期交付的船舶在未来10-15年将逐步进入淘汰更新周期,未来15年全球新造船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沪东中华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说道,中国船舶集团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造船集团,拥有较为完善的船海产业链条,拥有船舶行业主要的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自主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中国造船业已经逐渐由“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但同时,作为后发者,中国造船工业仍然有不少环节需要补足。业内人士指出,相比韩国,我国不仅在市场接单,在生产经验、船舶配套、效率与质量等方面还有差距。
曹博表示,根据工信部的要求,未来,中国造船工业将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弱项,分类施策,坚持智能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方向,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