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着意化为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新时代我国网络国际传播纪实
万古江河,奔腾如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国家命运跌入谷底,民族危亡悬于一线。
一百年前,嘉兴南湖的红船劈波起航,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百年砥砺前行,百年奋发图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伟大奇迹,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鲲鹏展翅九万里,风雷激荡耳边生。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而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而聚焦。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挨打”“挨饿”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宏视野和战略思维,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国际传播规律,统筹内宣外宣,打通网上网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引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构建新格局、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走深走实,互联网日益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砥砺前行风正劲,敏锐把握时代变革趋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面向新时代,一系列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展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多元协同的外宣体制,提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2016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信息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
从山水阻隔、鸿雁传书,到人类社会变成鸡犬相闻的地球村,互联网开启了信息时代国际沟通交流的崭新篇章,既为我国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开辟了新场域,也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深入交流提供了新契机。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阐明了中国关于互联网传播的立场主张:“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一桥飞架,关山不远。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全球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共享和激荡,互联网推动国际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021年5月,一场围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在中南海举行,这是中央层面就国际传播问题召开专门性会议。“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一锤定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国际传播格局发展趋势,亲自擘画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蓝图,作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怎样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参与,让“云外交”成为元首双多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图/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潮起东方万象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总书记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总书记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对外传播阔步向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以“中国梦”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脱贫攻坚”“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一批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开来,国内外研究不断深入,成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独具魅力、风格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元首会晤、出访演讲,还是接受国外记者采访,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个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达治国思想、阐述中国理念,深刻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睿智思考和博大胸襟。
面对“输出中国模式”猜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场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援引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态,“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面对“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习近平主席同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深入交谈,巧喻“牛顿力学三定律”,强调要把握合作“惯性”、提升合作“加速度”、减少“反作用力”;在瑞士日内瓦,习近平主席以瑞士军刀作喻,阐述用一个个工具解决人类遇到的问题;在中国北京,习近平主席描绘 “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蓝图,希望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再次为沿线人民带来福祉……
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历史的视野、哲学的思辨,让世界进一步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道路,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面对百年变局下“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在各种国际场合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着习近平主席对于人类和平发展的深刻思考。从世界互联网大会到华盛顿核安全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理念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容日臻丰富,体现了大国领袖对世界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切,引发强烈国际反响。
2014年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海内外多语种出版发行,海内外发行量不断刷新纪录。秘鲁前总统库琴斯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等政要将其摆在案头;坦桑尼亚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柬埔寨以国家名义举办专题研讨会;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特意请习近平主席在这本书上签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习近平的故事》等为国际社会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打开了一扇扇“思想之窗”,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思想动力、理论指引、实践案例。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参与,让“云外交”成为元首双多边活动的重要形式。
2021年7月6日,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以“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为主题,习近平主席同来自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等领导人、逾万名政党和各界代表共聚“云端”,发表重要演讲,探讨“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重大命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迄今主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政党峰会,大会让很多国外政党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的,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20年,习近平主席以“云外交”的方式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通话87次,出席22场重要双多边活动。2021年,习近平主席先后40次以视频形式出席重大外事活动。
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主张通过“云端”传向世界,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到四海八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辟了广阔天地,主流媒体推出多语种新闻网站和移动应用客户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图为人民网英文版。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着眼外宣工作战略布局,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使命,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2016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对新华社提出要打造“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要求;2018年6月15日,在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同年9月26日,在致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观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媒体深度融合步伐不断加快,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加快建立海外机构,基本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和重要城市,利用多手段报道全面呈现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2014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东盟国家陆续开办固定电视栏目;2015年,新华社成立海外社交媒体运行指挥中心;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成立,国际电视、国家广播以及新兴媒体实现融合发展;2019年《中国日报国际版》正式创刊,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辟了广阔天地。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多语种新闻和移动应用客户端。截至2022年6月底,人民日报所属海外网聚合50家海外华文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6600万;海客新闻移动客户端用户超过800万。截至2022年6月,新华社所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一台一网一端”等对外传播终端,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总粉丝量超过2.8亿。截至2021年底,央视网多终端全球覆盖用户超过18亿人次,互联网电视用户数超过2.2亿,手机电视累计用户数超2亿。
吸引众多外媒关注的“一路象北”直播、聚焦国际国内热点的《中国三分钟》、破圈传播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从长安到罗马》等融媒体作品,深受网民追捧、赢得世界认同,生动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积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一树和风千万枝,姹紫嫣红满园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2022年初,冰雪赛场刮起中国风,网络空间涌起冰雪热。
北京冬奥会是有史以来数字平台上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届冬奥会。“这是一届流媒体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官员蒂莫·卢姆发出由衷赞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一幕幕诗意与创意结合的场景令世界瞩目,“讲一个伟大的中国故事”成为创作团队的不懈追求。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场,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一系列美妙的创意收获如潮点赞。全球网民共襄盛举,在网上见证了中国式浪漫,见证了新时代更加自信从容的中国,体会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5G+8K转播给观众带来极致视觉盛宴,冬奥收视创历届新高;各国运动员写“福”字、看“春晚”、吃饺子,世界分享中国团圆团结的气氛成为网上热点;吉祥物冰墩墩化身“顶流”,仅在微博平台上的一个话题下,就有超过45亿的讨论量,海内外人士争相抢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因这段“冰雪奇缘”呈现出美不胜收的风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胸襟与气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到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阐述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深刻演变的世界带来启迪。
互联网跨越时空、联通世界,打开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空间。
越来越多的各国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深入沟通、增进了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文化产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和认同中国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网络文化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还不断走出国门、香飘海外,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0000余部,其中,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不仅中国网络文学火遍海外,日益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生力军,而且网络游戏、电竞产业、国产网剧、音视频作品等也从几年前的“零星”出海走向批量出海,频频被海外公司购买发行出版权……
2022年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举行,鸟巢上方绽放“天下一家”“ONE FAMILY”的烟花图案。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一系列美妙的创意收获网上如潮点赞。
——有效开展网络国际舆论正本清源工作
面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一些西方国家呈现出复杂的心态。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同时,部分势力出于“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不愿意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大肆制造各种谎言谣言,无所不用其极地妖魔化、污名化中国,给我国国际舆论环境和国家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020年初,面对世所罕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报告、率先出征,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然而,就在中国取得抗疫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之时,一些势力却向中国射来一支支“毒箭”,西方个别政客罔顾事实、费尽心机,将新冠肺炎疫情炒作成政治话题,污蔑中国、“甩锅”中国。
针对这些丑陋行径,中国媒体在各国多家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及时介绍中国战疫的有效举措,正面回应国际社会关切。
《武汉战疫纪》等一系列英语新闻纪录片,不仅为全球网友了解中国抗疫真实情况打开一扇窗,也向全球抗疫提供中国经验。
新华社针对美西方就病毒溯源问题对我进行抹黑,相继推出动画短视频《病毒往事》和《疫苗大战病毒》。动画《疫苗大战病毒》主打年轻网民熟悉的“街霸”电子游戏风格,设置游戏闯关等情节,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引导网民了解中国的抗疫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强化国际媒体合作,向海外主流媒体呼吁共同承担起携手应对疫情的媒体职责,得到百余家国际主流媒体或媒体组织肯定和回应……
面对敌对势力不断炒作涉港、涉疆、涉藏等话题,中国媒体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斗争,坚定立场、理性发声,正本清源,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围绕香港“修例风波”,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某些美国议员难道想当暴恐分子代言人?》等评论和新媒体产品,独家专访“香港被烧老伯妻子”,阅读量超9.6亿次。针对美国所谓涉疆“法案”,推出三部涉疆反恐纪录片《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等,境内外社交媒体阅读量超7亿次。
信息时代,没有任何西方势力能长期构筑隔绝真相的认知黑幕,一些外国博主自发录制视频谴责外媒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一大批中国网民站起来抵制西方媒体丑化中国的“阴间滤镜”;针对西方编造新疆所谓人权的谣言,全网力挺新疆棉;针对丑化中国人形象的问题,反对西方种族歧视的网上声浪高潮迭起……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定照亮黑暗。
江阔千帆舞逆风,充分发挥互联网桥梁纽带作用,奋力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谁作中流击楫看,欲破巨浪乘长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西方话语仍居强势地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传播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更加重大,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乘浩荡之东风,立时代之潮头。
现在,全球网民总数已达49.5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62.5%,全球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达46.2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8.4%。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架起了人类加深交往交流的连心桥,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提供了有利契机。
借助互联网,中国应用、中国作品、中国元素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文化纽带。米哈游等国产游戏厂商海外市场飞速发展,腾讯WeTV、爱奇艺国际版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自媒体博主视频中的诗与远方海外爆红……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正映入世人眼帘。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交往的美好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自发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呈现给世界一个更加多元丰富的新时代大国形象;越来越多的外国网民突破部分西方媒体设置的“障眼法”,聆听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看到中国发展,搭载中国机遇,认同中国价值。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需要拥抱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中国必将不负世界所期,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也必将因为读懂中国、携手中国,拥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