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1年跻身全国十强县,形成超两千亿的鞋服产业集群和超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从改革开放之初贫困的农业县“华丽转身”为福建县域经济“领头羊”,福建省晋江市诞生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晋江经验”。近年来,晋江持续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
坚守实业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3月,讲述晋江创业者拼搏故事的电视剧《爱拼会赢》播出,在当地掀起一股观看热潮。“看到电视剧就想起白手起家的创业过往。”已将小作坊做成百亿企业的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垵回忆起“吃地瓜,喝稀饭”的日子仍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开始,晋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食品厂、鞋厂、纺织厂等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晋江被誉为“中国鞋都”,年产鞋约16亿双。从一针一线、一锤一钉开始,这里先后诞生了4000多家制鞋相关企业。然而,晋江鞋也曾出现“只穿了一星期就开裂”的质量之忧,同时企业无度扩张、无序竞争、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凸显,鞋服产业一度面临危机。
如何攻克难关?晋江企业坚持聚焦主业,重视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谋求创新升级,呈现从“创业到创新”的活力脉动。
安踏的“吨位级”举重鞋和“氢3.0”跑鞋分别踏上东京奥运会领奖台与天和核心舱;特步建起1700多平方米的运动科学实验室,跑鞋上搭载3D动作捕捉器收集脚部受力、触地时间等信息;三六一度公司耗时3年多研发出“百叶窗仿生材料”,接触汗水后自动打开形成通风孔,实现快速透气……
以自主创新增优势,“黑科技”为传统企业赋能。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告诉记者,近年来晋江规上企业年研发投入平均增长25%以上,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同时,晋江正加速引进研究机构和高层次人才,为实体经济创新升级搭建平台,目前已引进4所高校和9所国家级科研机构。
培育产业集群 增强经济韧性
走进晋江卡尔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服装生产车间,全自动切割机正高速运转,精准裁出的布片被挂上智能生产线,制作一件T恤平均只需一两分钟。公司总经理柯永祥表示,目前生产订单已排至9月,工人们正全力以赴赶订单。
5月13日,在晋江卡尔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服装生产车间,工人在赶订单。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晋江市工信局局长林永红介绍,上半年本土疫情暴发期间,晋江规上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4月下旬,晋江单日工业用电量迅速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今年1至5月规上工业产值超2800亿元,增长8.5%。
鞋服纺织企业信泰集团总裁蔡清来说,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还能闭环生产,得益于本地的产业集群优势。晋江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在城际流通受阻的情况下,保持了供应链协同与正常运转。
晋江国际鞋纺城负责人李宵还说:“从鞋底、鞋带、鞋面到五金配件,一双鞋的任何组成部分都能在晋江一次采购完成。这里有搬不走的产业集群优势。”
为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韧性与活力,晋江引导企业进行技改提升,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林永红说,近十年晋江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800多亿元,目前90%以上的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
5月12日,在晋江市茂泰鞋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在进行花园鞋自动打孔作业。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每一个小微企业都不容忽视。晋江依托行业协会等平台,组织中小企业集体采购,帮助企业应对生产成本上升风险。福建“一品嘉”平台总监庄伟雄介绍,该平台能帮助中小企业“团购”热塑性弹性体、合成革等制鞋原材料,可降低采购成本约3%。
产城融合 探路美好生活
“疫情防控期间,我收到了蔬菜包等食品,感到非常暖心。”“新晋江人”田慧丽说。她收到的是“新晋江人关爱行动”送出的“爱心礼包”,用于为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生活物资等。
田慧丽来自重庆,在晋江一家鞋厂务工,两个女儿都在晋江上学,学校离厂区车程不到10分钟,工厂安排班车接送。更让她高兴的是,大女儿将要入学的高中也能免学费就读。
晋江有200多万常住人口,外来人员占半数以上。晋江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改革,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坚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
晋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政府每年投入20亿元,帮助外来工子女就近入学,90%以上在公立学校就学,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2020年,晋江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多方众筹、互助共济的方式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照护服务。现在,“长护险”参保人数超过33万,覆盖全体职工医保群体和68个村居的城乡居民,累计保障失能人员超过1000人。
晋江慈善文化浓厚,早在2002年就成立县级慈善总会。晋江市慈善总会会长许连捷介绍,越来越多晋江人“不讲排场讲慈善”,目前善款规模超42亿元。
“晋江将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说。(新华社记者 庞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