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新闻调查:中国这十年 守护湿地

来源: 央视网  
2022-06-05 16:06:06
分享:

  野鸭湖湿地变迁史

  野鸭湖位于北京西北部,目前是首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每逢迁徙季节,有众多鸟类在此停歇,其中雁、鸭的种类和数量最多,野鸭湖由此而得名”。这块历史并不久远的人工湿地凝结了人类社会在半个多世纪里,向自然挺进、徘徊,直至握手言和的曲折故事。

  今年83岁的王海,称得上是野鸭湖湿地变迁历史的见证人。王大爷家住刘浩营村,这是距离野鸭湖最近的村庄之一。王大爷说70年前这里没有野鸭湖,刘浩营村也不在这个位置。野鸭湖的故事还要从官厅水库的修建说起。

  1951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破土动工,有几十个村庄被划定在库区范围之内,数万名村民成为水库移民,刘浩营村也在其中。史料显示,当年修建官厅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永定河水患。

  1954年,官厅水库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永定河水患不断的历史,此后水库还在灌溉、供水、供电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永定河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大,官厅水库入库水量和出库水量均呈现出递减趋势,水库周边出现了大片沼泽和草甸。

  湿地这个概念获得各国的普遍认可,是从1971年国际《湿地公约》的签署开始的。这份公约不仅给出了湿地的概念,还明确提出了“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价值的一种资源,一旦丧失则不可弥补;希望制止目前和今后对湿地的蚕食,乃至丧失”。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科研副院长 教授 张明祥: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作为缔约方之一我们有义务要制定我们国家关于湿地保护的政策。

  1997年,延庆设立了野鸭湖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北京市设立的首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约相当于23个颐和园。此后,延庆实施了一系列基本的保护措施,包括修建围栏、界碑、宣传牌,迁出打鱼棚户、禁牧禁渔、停止游艇等机动船舶、禁止挖沙、收回在缓冲区的海后农场占地等等,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共修建围栏13000余米、挖防护沟3000多米、迁出牛羊等牲畜10000余头”。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出台,同年野鸭湖湿地升级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6年,在野鸭湖实验区内试点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 一直在行动

  2013年,《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有观点称这不仅使得北京市湿地保护首次实现有法可依,更是北京市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条例》第四条规定:市和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湿地面积总量不减少,并采取措施,提升湿地质量,改善湿地功能。

  此外《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还规定:湿地保护是生态公益事业。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保障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和管理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并将湿地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使得北京市的湿地保护有了更好的资金保障。

  北京市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主任 刘雪梅:我们保护的手段在不断创新,技术水平在不断科学化,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我们物种的丰富性,是逐渐增加。

  据了解,野鸭湖湿地的生态修复根据官厅水库水位波动情况,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对策。概括而言就是在地形地势高、水相对较少的区域采用引水灌溉,恢复植物以灌木和草本为主;在地势稍低的区域,由于原本就分布有水生、湿生、草甸、灌木、乔木等植被,则采用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方式,通过引水管线自然引水并适当补种湿地植物;在地势最低的区域,则采用封育措施自然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野鸭湖湿地的修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努力将干预程度降到最低。而这些做法在《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恢复或者建设湿地,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湿地保护的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自然或者生态的材料和工艺,维护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或者建设湿地,应当种植湿地植物,根据野生动物活动特点和规律,建设野生动物繁殖、栖息环境。《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建立了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湿地保护专家咨询机制,先后制定了《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湿地监测技术规程》等六个地方标准,发布了二批市级湿地名录、《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印发了《北京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等,北京市的湿地建设、恢复和保护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北京市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监测科副科长 刘均平:每一个水面的水位我们都是可以调控的,而且每个水面的水位都不一样。每一种鸟都有它的生态位,不能说水太多也不行,水太少还不行,各种生境都有,生物多样性才能更丰富。

  通过持续不断的修复和管护,野鸭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明显得到改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5月,野鸭湖的湿地高等植物有501种,其中包括一些稀有品种,如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北京水毛茛和甘草、北京市保护植物花蔺和华北地区唯一的水生食虫植物狸藻;而鸟类有368种,约占北京地区现有观测鸟类记录的73%。

  有法可依 守护生态之美

  如果想在这个季节看到鸿雁和它们的宝宝,那么从野鸭湖向南60公里,在更靠近城市的地方,这个愿望或许可以实现。

  刘颖杰是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他说大部分的鸿雁会在3至4月份开始向更北方向迁徙,少数留在了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对它们全天候24小时开放,但对游客却严格限制游览的时间和区域。

  北京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 刘颖杰:鸿雁在2004年的时候,据我所知也就四十只左右。2008年的时候达到60只左右,但是现在目前我们公园最近的监测数据已经达到了600到800只,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北京,人们能够获得湿地体验的场所越来越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研究员张曼胤和团队曾参与过北京多个湿地的规划、建设和修复工作。张曼胤介绍,北京实际上近几年湿地保护或者恢复的策略,也是采取了叫宜湿则湿,宜干则干,宜林则林,所以北京目前开展湿地恢复,不是说一定要大面积恢复湿地,基本上都是在水资源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历史上有湿地分布的情况才去开展湿地恢复。

  湿地面积的扩大,城市品质或者说城市的舒适度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因为首先湿地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另外从湿地提供的舒适环境来说,比如说湿地有降温增湿的作用,所以一般湿地边上它会比较凉爽,尤其当风吹过的时候它会比较凉爽,所以也为我们居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游憩、休闲的空间。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北京市按《国际湿地公约》口径统计的湿地面积为6.21万公顷。在“十四五”期间,北京市还计划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兴建小微湿地50处以上,持续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示范作用。

  2022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国家林草局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国家和省级层面累计建立97项湿地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开启全面湿地保护新阶段。‘国土三调’首次设立了湿地一级地类,湿地生态功能更加凸显。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建立了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国家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良好,退化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关键词:湿地,守护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