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分节气,我国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将在CCTV-1晚间20点档、CCTV-17晚间21:30档播出。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今年的“丰晚”与以往相比也肩负起了承前继后的重要使命。
“丰晚”是促进“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风化俗、入脑入心的重要活动。丰收节是农民自己的节日,是不能遗落的农耕文明符号,也是全面乡村振兴的窗口,它引领人们回望生民之本、重归稼穑桑麻,在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自然意识中不断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从物质丰收到精神富足:重塑现代农民的奋斗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立足于我国脱贫攻坚成果,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多元的媒介技术和丰富的文艺节目形式,多角度展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丰收硕果和可喜前景。
“丰晚”利用5G技术连线全国各地各具地域特色的丰收场景,带领观众饱览全品类的农业大丰收。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的物质丰收,更呈现了当代农民的精神富足。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智慧乡村建设、数字农业发展,都需要新时代农民发挥首创精神,保持昂扬精神。晚会通过歌舞表演、小品、情景表演、访谈等文艺形式展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呈现了美丽乡村的未来前景,也重塑了现代农民自信自强、勤劳奋进的鲜活形象。
二、从耕读传家到节庆民俗:重归稼穑桑麻的乡土情结
“丰晚”充分表达了对农耕文化的礼赞,用以农为乐的精神传递对农民的尊敬意识。不断创新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正在日益扩大影响、深入人心,晚会用沉浸式的技术手段、具有民俗特色的欢庆方式,让丰收节变成了全国人民都有参与感和归属感的新民俗。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为中华文明的积淀和养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淳朴闲适、修身养性的田园生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潜藏在心底的理想世界,直到今天仍是如此。身处于城市化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早已远离了农桑,缺少了自然的滋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这些自古以来就让中国人向往的生活,至今仍是令人歆羡的情景。“中国农民丰收节”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重获农耕文化浸润的重要途径,满足现代人心中的乡土情结,让农耕文化从耕读传家发展成如今的欢庆节日。
身处于城市化生活中的现代人,已经越来越远离土地,离开了土壤,远离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光历程。丰收节是现代人重建文化仪式、重拾互享方式、重构丰收意识的重要举措,它带领人们回归对食物的感恩,记起对自然的敬畏。时代越是前进,人类便越是需要回首传统文化里的优秀基因,丰收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今天我们以举办“丰晚”的方式庆祝丰收,也为这个传统仪式注入新元素、赋予了新功能。
三、从天人合一到生生永续:重构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
丰收,是几千年来农民对自然天地最大的冀盼,节气,是农民顺天应时的智慧体现。自2018年起,秋分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又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其中。丰收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也是第一个将节气与节日相融合的重要日子。在中国丰收的意象里,蕴含着收获和分享的喜悦,蕴藏着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这是我国古代的基本价值观,到今天这些观念早已沉淀成了具有古朴特色、理想韵味的农耕文化。
从生产丰收到乡风文明,从居住环境到精神生活,从民俗文化到仪式庆典,新时代里农耕文化正被灌注丰富的新内涵,传统是它的土壤,现代是它的指向。农民拥有自己的文化和节日,全社会建立起了尊重农民、回望乡土、敬天悯人的精神意识。“中国农民丰收节”重新建构起了现代人与土地的关系,传承了农耕文明中从天人合一到生生永续的可持续发展观理念。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逐渐扩大影响、深入人心,丰收节也将变成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公共仪式传统,成为展现农民精神生活、展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