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吕海峰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到一年“七夕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每到“七夕节”也总会引发许多青年男女的“悸动”,并喜欢对着夜空,祈祷能够遇上一段美满的姻缘。为此,从这点出发,“七夕节”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张扬爱情的忠贞或忠贞的爱情。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需以夫妻之间的携手白头、相知相伴来延续“七夕节”的爱情真谛。
事实上,“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有时也被称为“七姐节”或“女儿节”,内涵十分丰富,并不是只有爱情。它起源于中国汉代,鼎盛于宋代,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是中国古代的先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至今虽然已逾千年,但却成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最为宝贵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海内外华人的生产、生活。比如,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结红头绳;再如,兰夜斗巧、喜蛛应巧、种生求子、晒衣晒书……为此,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与中国的“七夕节”相比,国外也有一个在表面上相类似的节日——“情人节”,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七夕文化当中的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具有正能量。比如,依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书记载,在传说中,七夕当天,妇女可以向织女星穿针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在月光之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再如,一个牛郎织女的传说,让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着中国人对婚恋家庭的淳朴价值。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七夕节”虽然是我国地地道道的传统爱情节日,却似乎越来越缺少中国的传统爱情观,西方的文化价值与商业味道越来越浓。甚至,有无数的商家与企业将“七夕节”直接归类于西方的“情人节”,在促销活动中,各种鲜花、化妆品、烛光晚餐……应有尽有,唯独少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情格尺”。当七夕上演的都是金山银海的“爱情买卖”,当有活动主办方提出“赤诚相见”,这还是我们中国的爱情吗?最终结果是表面上热闹、内容上冷清、文化上丢失。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鹊驾成桥事有无,年年今夕会星娥”……“七夕节”其实就是中国式爱情的具体落脚,它不只是浪漫的,更是温热的,有生活气息的,有家庭责任意识的,是用时间织成的一条浪漫而漫长的爱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