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常再来
160 崔 崑
161 蒋 诚
162 游文晃
163 谭连乔
164 戴 清
165 魏 丰
201 王怀花
202 王金铃
203 王建东
204 王 亮
205 牛红生
206 牛振西
159 常再来
常再来,男,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龙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常再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乐于无私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被誉为乐善好施的“爱心企业家”。
常再来于2009年成立建筑公司,在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常年组织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帮孤、助残助学等活动,先后投入430多万元。他在自己的企业优先安置失业和贫困人员就业,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为企业高管,以爱心善行回馈社会。
常再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对接帮扶3个贫困村的12位贫困村民,为10个行政村3500多位村民购买人身保险。2015年,常再来回到故乡富县茶坊镇羌村,看到父老乡亲大多还住在老瓦房或窑洞里,开始投资建设美丽乡村,帮助大家改善生活条件,走上致富道路。他投资858万元,帮助村民建成50套民宿,将全村村民整体搬迁到漂亮的住宅区。紧接着,他又投资650万元,建设安装公共设施,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他还想办法搞促销,让村民手里的农副产品卖出好价钱。2018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脱贫以后,常再来又谋划帮助村民致富。2018年开始,他启动建设集山水田园、历史文化、生态养生、户外运动为一体的富县羌村杜甫文化生态园,科学合理利用家乡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目前,已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完成生态园核心区60%以上工程量。生态园先后吸纳村民50多人就业,通过运营农家乐等方式增加了村民收入。
常再来通过成立协会、联合会等形式,凝聚社会力量,组团支持公益。2015年,他发起成立“延安市道德模范爱心公益协会”,关心帮助模范好人,捐款捐物600多万元。同年,他牵头成立“富县鄜州经济发展联合会”,组织会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累计投入230多万元发展公益事业,投入1200多万元开展精准扶贫。
常再来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160 崔 崑
崔崑,男,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96岁的崔崑坚持爱心助学,行善救急。2013年以来,他和夫人捐资助学达1000万元,帮助500余名青年学者成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交纳100万元特殊党费,个人却始终简朴度日。
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炮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他深知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易,一心希望捐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20万元,用于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勉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2018年,崔崑夫妇向该奖项捐款180万元,每年受资助名额增加到60人。2020年7月,崔崑夫妇再次向该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每人资助6000元。他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将爱心助学做下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除了资助贫困学生圆梦高等教育,崔崑还经常向同事朋友伸以援手。上世纪80年代,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工程二系任教时,了解到部分老师生活困难,他拿出个人奖金,在学院里设困难互助基金,方便有急需的同事取用。2016年,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在校内看病和购物,华中科技大学筹划提供“校内交通应急服务”等便民措施。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捐赠一辆新轿车。
崔崑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捐赠的资金都是从工资、补贴及奖金等节省而来,自身则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学校院士楼,家中电器早已使用多年,白色衬衣领口破了也自得其乐。65年党龄、73年教龄,他以勤奋治学的态度彰显大师之风,以慷慨解囊的善举引导青年成长。
崔崑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61 蒋 诚
蒋诚,男,汉族,192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蒋诚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复员还乡后,他深藏功名,隐于乡野劳作三十六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蒋诚始终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着人生履历,累累功勋诠释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诺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歼敌尖兵,坚守火线重创敌军。蒋诚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经历大小战斗400余次。1952年11月,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32团到达上甘岭。在战斗中,蒋诚身负重伤,右腹被打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肚子里继续战斗,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击落敌机一架,荣立一等功。
他是深藏功名的助人模范,举债筑路无怨无悔。退伍返乡后的蒋诚将战场功勋深藏心底,在家乡当起一名普通农民。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乡间公路,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且不领任何报酬。这条乡道修到一半出现资金困难,蒋诚悄悄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400元,补贴修路工程款。乡道最终修通了,蒋诚个人虽身负债务,却始终无怨无悔。直到1991年,蒋诚的儿子偶然得知此事,他被深深感动了,筹集资金帮父亲还清债务,用实际行动支持父亲的义举。
他是发展产业的开路先锋,带头行动助力脱贫。蒋诚所在的村子曾因多种原因,村民生活总体较为贫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蒋诚带头在自家田地里种上柏树、柚子树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需要农民流转土地,蒋诚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实际困难,如今油橄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
蒋诚荣获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2 游文晃
游文晃,男,汉族,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祥店社区居民。
退役34年来,游文晃投身公益事业,矢志不渝。他省吃俭用、埋头创作,投入约770万元资助683位孤儿贫困生、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他是众人口中的“游好人”。
1995年,游文晃的战友因肺
癌去世,两个幼小的女儿和患病的妻子生活困难。游文晃主动要求资助两个孩子上学,直到大学毕业,他也由此联想到全国各地等待救助的贫困孤儿,从此便踏上救孤资困之路。他资助的孩子遍及厦门、莆田等10多个城市。每年春节或寒暑假,他都会去看望这些孩子,或者把他们接到厦门。在他资助的孩子里,现有48位已经大学毕业,83位大学在读。一位受助学生深情回忆:“那时候,因贫困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的我频频生病,是游爸爸给了我学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费,使我顺利完成学业。游爸爸像慈祥的父亲一样关爱着我,我会永远铭记游爸爸这份无私的爱。”
2013年7月,游文晃突发心梗。在重症抢救室,游文晃仍然牵挂着那些孩子们,他嘱咐家人:“如果我走了,辛苦你们继续帮助这些孩子”。后来,他的心脏植入4个支架,每天服用10多种药物,但他从未停止过对贫困孩子的资助。他说:“是意志和孩子们支撑着我的生命,我愿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慈善事业。”
平日里,游文晃也是全力助贫帮困。2003年至今,每年春节前夕,游文晃都会购买新衣分别送给孤儿和孤寡老人,并和志愿者们一起包水饺,与孩子们、老人们一起欢度新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捐款1万元,还忍受右膝关节伤病复发带来的剧痛,连续12天拄着拐杖日夜加班创作6幅油画,捐赠给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
步履不停,公益不止。游文晃坚持创作油画26年,并全部拿来义卖。一家人省吃俭用,衣服穿了10多年不舍得换,出行总是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游好人”将所挣所得全部用于捐助,公益终成他一生的事业。
游文晃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3 谭连乔
谭连乔,女,毛南族,1969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水力发电总厂退休职工。
20多年来,谭连乔致力于公益事业,发起组建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个人捐助物资10多万元,带领团队募集爱心物资5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精神。
1995年,谭连乔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当地一位女孩小唐的遭遇。小唐家境十分贫困,虽然学习很努力,却因家庭问题而面临失学。谭连乔找到了小唐的班主任,承诺一直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谭连乔从此开启了公益之路。
2012年,谭连乔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先后组织开展了“石山育苗”瑶山儿童成长援助计划、“蓝色梦想·爱在广西”爱心图书室等活动项目,以及“青葱课堂”“明窗行动”“陪伴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儿童带来关怀、温暖,受到群众称赞。9年来,谭连乔和爱心坊志愿者们走进都安的山山弄弄,孩子们沐浴着爱心坊传递的希望之光。都安县永安乡安兰小学有了新教学楼、食堂、宿舍和体育设施,凤山县金牙乡大平村嫩村教学点有了崭新的校舍,河池市的30个乡村学校有了图书室,40个学校的师生受益于300多节公益课堂,数以万计的孩子们有了温暖的冬衣、文具和书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谭连乔带领爱心坊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响应号召,积极参加防疫志愿服务。谭连乔和她的团队为抗击疫情筹款达154万元,组织发动募捐的口罩、手套等紧缺医疗物品、生活物资累计达40余万元。“作为公益人,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是谭连乔常说的话。
谭连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4 戴 清
戴清,男,汉族,1931年7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科技局离休干部。
戴清16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多次战役。战争年代,他勇往直前、屡立战功,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和平年代,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红色宣讲四处奔波。
戴清离休后,从零星的演讲到区域报告,红色革命教育课堂越讲越远、越讲越密,足迹遍布安徽、江苏两省7市26县570多所学校,作报告580余场,学生参与40多万人次。戴清总说,是战友们的精神激励了他,他要尽自己的力量把战友们的精神传递下去。他自制战役示意图等演讲道具,结合自身经历讲述革命故事,抑扬顿挫的语言,精彩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去给孩子们讲革命先烈的故事,让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戴清每次到学校作报告前都“约法三章”: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接受任何招待、一律不要接送。一次,到霍邱县临淮岗乡两个农村小学演讲,他硬是坚持不要接送,一天来回走了60多里路。有时候路程远、时间紧,必须在学校吃饭,他就自己到食堂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在一张桌上吃饭。他出门就是一套朴素的军装、一双普通的球鞋。
他捐款助学,倾尽所有关爱着孩子们。戴清对自己很抠门,对学生却格外大方。自1993年起,戴清就热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随后从未间断。离休30年来,戴清资助近4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资助学60多万元。“只要我还活着,资助学生这件事,就会一直干下去。”
“入党不为了别的,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底。”2004年,戴清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把回馈社会做到极致。
戴清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5 魏 丰
魏丰,男,汉族,192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离休干部。
魏丰少年从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离休以后,他走访多地为牺牲的战友树碑立传、传承红色精神。耄耋之年,他捐出多年积蓄,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年仅15岁的魏丰参加河北任丘抗日人民自卫军,后被编入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第16团,随军转战晋察冀、冀鲁豫等地。1939年冬,他因战斗中表现英勇,火线入党。从参军入伍到全国解放的12年烽火生涯,他为打击侵略者、建立新中国舍生忘死。
新中国成立后,魏丰转业到地方从事经济工作直至离休。1984年,他参与中央军委组织的军队党史撰写工作,走访全国各地100多位老战友和烈士家属,调查核实史料,撰写回忆文章。撰写南进支队军史时,他在河北任丘骑车下乡寻访几十个村、走了200多里路,终于寻找到守候了老战友、革命烈士吴喜增48年的烈士遗孀。在他提供资料的支持下,河北省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了《吴喜增传》,大城县民政局在编制的《永远的丰碑》一书中为吴喜增烈士立传,并为烈士立纪念碑。
他始终心系公益事业,默默奉献。离休后,他发挥习武专长,义务带领芦台镇群众晨练队30年,传承中华传统武术,培养爱好者近千人。2014年,他捐款5万元帮助家乡实施小学改造工程,让村里孩子们上学不再走土路。2019年7月,他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万元全部捐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魏丰还说服家人,做出了去世后捐献遗体的决定,并叮嘱子女,要在他临终前交纳5万元“特殊党费”。
魏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201 王怀花
王怀花,女,汉族,1954年8月生,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银河社区居民。
年逾花甲的王怀花不顾个人安危,为救邻居赤手空拳勇斗醉酒行凶者,协助民警将其擒获。她的左手被割伤,伤口被缝十几针。她在危急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弘扬社会正气,被邻里誉为守望相助的“侠女奶奶”。
“救命啊!”2020年9月7日深夜,借住在银河社区朋友家的王某因饮酒过量,在回住处时醉倒在楼门口。居民海某听到声音后,前往询问:“你怎么会摔的,是不是酒喝多了?”这时,王某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向海某连捅两刀,随后赶来救援的海某母亲也被刺伤。
母子俩的求救声,惊动附近的邻居。听到有人呼救,住在附近的王怀花没有迟疑,穿着拖鞋跑下楼,第一个冲到事发地点。在现场,王怀花看到海某满身是血倒在地上,一名陌生人正冲着海某母亲挥舞刀刃,情况十分危急。
眼看行凶者的刀即将再次扎向海某母亲,王怀花一个箭步冲上前,眼疾手快,奋力一拳击中行凶者的头部,行凶者摔倒在地,恼羞成怒,爬起后抓起掉在地上的凶器,向王怀花冲来。
对峙中,王怀花的左手不幸被割伤。她忍住疼痛,用右手抄起一根木棍,继续奋力与行凶者搏斗。在连续三次被王怀花击中后,行凶者终于倒在地上,被随后赶来的民警擒获。海某母子两人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回忆起当晚发生的惊险一幕,王怀花说:“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如果我有一秒钟的迟疑,他们母子就危险了,那一瞬间我想到的就是要救他们。”
平时在邻居眼中,王怀花乐于助人,还爱打抱不平。周围许多邻居都得到过她的帮助,大家亲切地叫她“阿花”。
王怀花荣获上海市浦东新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202 王金铃
王金铃,男,汉族,1978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央储备粮天津武清直属库有限公司宝坻分公司报账员。
王金铃路遇一家四口落入路边大水渠中,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入水把4个人救上岸,在确
认被救老人和孩子没有大碍后悄悄离开,被誉为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英雄。
2020年8月23日下午,王金铃驾车途中见到路边有位老人拦车呼救。王金铃立即下车查看,看到路边水渠中翻扣着一辆三轮车,有孩子正在水中挣扎,情况万分危急。王金铃奔到水渠边,顾不得脱衣服,马上跳进水里救人。跳入水中他才发现,是一位老人一只手用力托着两个孩子,另一只手紧紧抓着第三个孩子,4个人都挣扎得筋疲力尽,正慢慢下沉。王金铃迅速抓住两个年幼的孩子游到岸边,在闻声聚集过来的村民帮助下,把孩子托举到岸上。随后,他再次返回水渠,把老人和第三个孩子也救上了岸。回到岸上,确认老人和孩子们没有大碍后,王金铃招呼大家帮忙打捞三轮车,就悄悄离开了。
事后,被救孩子的家人几经周折,通过民警帮助调取监控,才找到王金铃,并制作了一面“不畏艰险 舍己救人”的锦旗送到他的单位表达谢意。王金铃一再表示,自己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做了一件平常的事。谁遇到那种情况都会出手相救,何况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再遇到这样的事,自己还是会尽最大的努力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别人。
在工作中,王金铃认真、仔细、严谨,是行家里手、业务骨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头坚守岗位,加入党员突击队,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王金铃入选“天津好人”。
203 王建东
王建东,男,汉族,1980年11月生,中共党员,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
王建东在遭遇空中重大特情的紧急关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37秒内3次转变航向,成功避开翼下居民区。他不惧风险、不畏生死,心系群众安危,敢于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树立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好样子。
2020年9月4日,王建东驾驶战机实施空中对抗课目练习,战机起飞上升至高度272.2米时,突然遭遇低空鸟击、发动机停车重大特情。王建东全程保持头脑冷静,准确判断飞机状态,首先尝试返场迫降,由于飞机快速下坠无法实现。此时实施跳伞,王建东可以保证自己人身安全,但是下面是人口密集居民区,“一定要避开人群”是他当时心里唯一念头。此时飞机发动机已停止运转,距离地面只有151米,千钧一发之际,王建东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控制操纵杆,压低坡度、向小山头飞去,最终在空旷水田找准难得缝隙,直到飞机接地前的最后3秒才选择跳伞。
在飞行高度低、处置时间短、飞机状态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王建东一心想着群众安危,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拼出了零动力、低高度多次变向制控的飞行奇迹,为降低事故等级、减少事故损失尽到了最大努力。现场勘查发现,接地方向位置正对水田最前侧,充分展现了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及时应变果断处置的能力。
从事飞行多年,王建东注重从严从难训练,敢于飞边界、飞极限,不仅练就了精湛的飞行技术,更锻造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在这次突发特情的危急关头,他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于转瞬间作出正确判断。跳伞后,在全身9处骨折的情况下,强忍疼痛第一时间向单位报告位置和事故情况,令在场群众和前来救治的医学专家深感敬佩。
王建东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授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204 王 亮
王亮,男,汉族,1999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3132部队61分队班长。
王亮面对突发险情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生死救援,从5米高的河堤跳入水中,3次下水,两破车窗,勇救4人,展现扎实过硬的救援技能,彰显勇敢无畏的精神品格,诠释“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宗旨本色。
2020年7月12日10时许,王亮在休假回家途中,突遇1辆轿车与货车相撞翻落河堤,倒扣沉入河中,车内人员被困,生命危在旦夕。王亮毫不迟疑冲了上去,一边催促他人报警,一边从货车工具箱里取出一把铁锤。为了争取时间,王亮没有选择绕路下河,而是就近从5米高的河堤一跃而下,迅速向轿车游去。看到车内拍打窗户的手,他手脚并用猛力一蹬拉开车门,一手怀抱惊恐抽搐的小孩,一手拉出精疲力竭的大人,先后将后排的2名大人和1名小孩救到岸边。来不及休息,他再次转身扑入急流,冲向沉车点,试图救出前排老人。此时,车辆已被河水淹没,数次拉拽车门均无济于事。紧急瞬间,他拿出铁锤,奋力破窗,将老人从车中救出,拖回岸边,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至老人苏醒。两次救援,他体力几近透支,当得知车内还有人时,他再次跳入急流,拼尽全力砸开车窗,将司机从车内托救上岸并进行急救,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事后调查,救援时车辆已没入河水,受困人员肺部已经进水,如果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许,王亮说:“人民有难,别说是5米高崖,就是刀山火海我也会跳。”他时常为司机因伤重离世而遗憾自责,说:“如果当时能够早来一会儿,动作再快一点,或许就能保住司机的生命。”
入伍5年来,王亮在重大演习中先后担负海上操舟、立体机降、快速突防等任务,熟练操作步兵班6种主战武器,掌握20余个课目组训方法和6项战场一线救治能力,是单位战斗班长、首席教练员。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休假期间多次加入家乡的防汛工作队,参与巡山巡堤、义务宣传等工作。此次立功表彰,王亮把1万元奖金捐给家乡慈善总会。
王亮荣立一等功1次,被评为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被授予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205 牛红生
牛红生,男,汉族,197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齐7站站长。
面对不慎翻入沟渠的小轿车,牛红生毫不犹豫、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人,并对重伤者紧急施救,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017年7月7日17时左右,正在站上值班的牛红生例行巡检,走到龙王路段时,发现一辆轿车从百米外的公路上猛然栽进路边的排水渠。由于当天下午突降大雨,不仅路面湿滑,公路两旁排水渠里的水位也比平时上涨不少,最深处达到2米左右。牛红生来不及多想,快步跑过去,跳进排水渠,在齐腰深的水中快速靠近事故车辆。由于轿车浸在水中,加上水体浑浊,施救并不容易。牛红生只能在水中摸索,摸到车门后用力拽开,把人拉出水面,并与附近闻讯赶来的工友合力将落水男子拖上岸。因为营救及时,男子得救了。
牛红生再次确认车内情况,发现车内还有两个人。他果断向岸上喊道:“快打120!再下来几个人搭把手。”由于车辆反扣在水底,水压大,挡风玻璃砸不开,牛红生就和工友一起在深没胸口的水中合力把轿车翻转过来。经过10多分钟的努力,他们陆续将困在车内的司机和一名女子救上岸。落水女子因溺水时间较长,救上岸后面部青紫。牛红生见状立刻跪在她身旁,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经过3分钟左右的施救,这名女子慢慢恢复呼吸和心跳。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牛红生等人配合急救人员,将3名落水者转移到救护车上才离开。
10天后,获救者及亲属一行10余人,专程给牛红生等人送上锦旗和感谢信。牛红生说:“看到有人遇到危难,伸把手是应该的,相信无论是谁都会这么做!”平日,牛红生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发现邻居老人晕倒,他帮助联系120救护车;得知夜班员工突发疾病,他连夜开车将员工送往医院。
牛红生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
206 牛振西
牛振西,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多年来,牛振西带领水上义务救援队为群众排忧解难,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应急救援,总是冲锋在前,展现了民间救援人的责任与担当。
救助生命不惜身。自2005年组建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以来,牛振西几乎每次救援都要赶赴现场。
他将自己手机号作为水上安全求助报警电话,在市110、119指挥中心备案,与之形成联动。
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指挥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报警电话,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常年奔波救援、凌晨接警等不规律生活使他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和神经衰弱,但他依然无怨无悔,见义勇为,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英勇义举传大爱。2016年2月,一个两岁的孩子掉入35米深井,在机械施工挖掘深17米、长200米的救援通道未能成功营救后,牛振西带领队员赶到现场,通过认真分析探测仪传输影像,尝试多种救援方法,历时10个小时最终顺利救出孩子。在牛振西的感染下,越来越多人加入救援队。截至目前,救援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装备精良的专业救援队伍,累计成功挽救99条生命。牛振西和救援队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为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自2012年开始,牛振西带领救援队伍秉持“防大于救”的理念,结合自身救援实践,在大型自然水域周边学校举办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讲座800余场次,群众参与达数十万人次。
牛振西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