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7-19 15:06:10
分享:

  146 於若飞

  147 居马泰·俄白克

  148 赵红娣

  149 钟敬英

  150 俞细文

  151 袁镇涛

  152 都贵玛

  153 徐 军

  154 徐金娥

  157 黄厚瑜

  158 曹 鹏

  146 於若飞

  於若飞,男,汉族,1990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蓝天救援队理事长、队长。

  “90后”於若飞心怀“扶危济困”英雄梦,参与抗震救灾等公益救援,助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彰显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被誉为热心公益的“蓝色卫士”。

  守正出新、坚志勇为,於若飞是人道公益救援的先行者。2012年甘肃岷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时,他参与救灾志愿服务。同年,他加入陕西蓝天救援队。2013年,在参与多次应急救援任务后,於若飞深感甘肃民间应急力量亟待加强。于是,他发起建立甘肃省第一支公益性人道救援机构——甘肃蓝天救援队。近年来,他在甘肃省区域内发起组建29支公益性民间救援队伍,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3000余名,为建立省内社会力量参与救援体系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共参与尼泊尔大地震、九寨沟地震等救援行动370余次,参与营救幸存者76人,救治600余人;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防灾普及课570余场,受益23万余人次。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15000多小时。

  闻令即行、硬核战疫,於若飞是疫情防控的行动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於若飞积极参与防疫物资转运车辆协调工作,保障武汉防疫物资运输顺利进行。他带领蓝天救援队对近2800家机构及学校、17000多辆车进行全面消毒防疫,消毒面积2300多万平方米,队员累计服务时长22万多小时。

  扶贫先扶智、扶智重安全,於若飞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他带领队伍积极响应,参与社会组织助力挂牌督战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他面向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学生开展安全知识普及,避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发生。近年来,共为贫困地区的2万余名师生、300多个家庭送去安全自救知识与技能。

  於若飞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甘肃省道德模范、甘肃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47 居马泰·俄白克

  居马泰·俄白克,男,哈萨克族,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库克苏温泉卫生院医生。

  29年来,居马泰奔走在大山里,在险峻山路上巡回医疗逾26万公里,用精湛医术救死扶伤,为牧民减免诊疗费等超过17万元,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

  1992年7月,居马泰毕业后,一直在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卫生院工作。包扎墩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特克斯县草质很好的冬牧场,山路险峻异常。牧民居住分散,去一个牧民家要翻好几座山。但无论多艰险,只要病人有需要,居马泰都不会推辞。2005年1月,一位牧民的妻子突然流产,接到口信后,居马泰想:如果骑马走常规道路,需6小时;如果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达坂,仅需要两小时。达坂雪深数米,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沟底,传信人劝居马泰放弃抄近道的想法。没想到,居马泰果断做出决定:为了赶时间,一定要翻越达坂。两个多小时后,居马泰终于翻越达坂来到牧民家中,牧民惊喜地说:“很多人都说居马泰医生是‘飞机’,您果然是包扎墩的‘飞机’啊!谢谢您!”

  居马泰每月只有几天待在家里,简单休整后再次踏上行医诊疗的道路,翻越高山、蹚过河水,走过百里的无人区。他先后骑过4匹马,2匹都因道路险峻失足摔死。牧民们最熟悉的,就是居马泰那个已经破旧的皮药箱。那是他的父亲当年行医时用过的药箱,至今已有42个年头。

  从医20多年来,居马泰为牧民减免的注射费、医药费等已超过17万元。而居马泰自己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因为过度劳累,居马泰患上了心脏病,已不适合高原工作。县里多次调他去农区工作,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能离开,这里的牧民需要我。”

  居马泰·俄白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

  148 赵红娣

  赵红娣,女,汉族,1955年4月生,农工党党员,上海市白玉兰开心家园家庭服务社社长。

  她三十多年如一日怀揣助人为乐的初心,以温暖抚慰创伤,以专业纾解心结,投身公益扶危助困。患病的邻居、受灾的家庭、贫困的孩子都曾获得她无私的帮助。

  为帮助困境中的妇女、儿童,她带领团队在市妇联12338热线、区级开心家园平台,提供心理和维权服务,平均每年为5000多人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她亲自策划和参与公益项目服务,关爱失独家庭、留守儿童、受家暴侵害妇女等群体,服务涉及上海市10个区,年受益3万多人次。

  为帮助深陷泥潭的家庭走出阴影,她创设“知心妈妈”公益项目,协同政府化解矛盾。近8年来,她率队承接10个区的百余名受助对象,成为“知心妈妈”,实现48%以上的解决率。她提炼出工作的破冰经验,创建了化解矛盾“五步法”,为化解家庭矛盾贡献智慧。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第一时间倡导机构捐款10余万元,支援上海抗疫一线,募集口罩手套,送往武汉抗疫一线;设立“众志成城抗疫情”心理咨询专线,组建抗疫突击队;第一个报名到长宁临时留验点24小时驻守,把祖国的温暖和关爱送到国内外旅客的心中。

  多年来,为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脱贫解困,生活并不富裕的她出资200多万元用于各类扶贫捐助,包括向孤儿院捐赠学习用品,捐助雅安受灾的小学,资助特困失独家庭、救助患重病的孩子,帮助受家暴伤害家庭的孩子及10名汶川灾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

  赵红娣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49 钟敬英

  钟敬英,女,汉族,1960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通化市正尚丰商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钟敬英在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用爱心回馈家乡,用奉献回报社会,在扶贫济困、抗击疫情、志愿服务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多年来,她为公益事业累计投入700多万元,把个人公益行为发展成团队公益活动,传递人间大爱。

  她身体力行帮扶困难群众。钟敬英出生于农村家庭,对家乡的贫困群众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她带领企业职工与当地6个乡镇、15个村建立帮扶联系,先后投入物资折合100多万元,帮扶贫困群众900余人。她还组建企业扶贫文艺队,精心编排节目,到贫困村慰问演出,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在脱贫文艺队的带动下,很多村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文化氛围明显浓厚起来,形成了共帮互助、文明向善的新风尚。

  她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物资供应。面对疫情,钟敬英提出“保证货源充足、保证及时入店、保证决不涨价”的“三保证”措施,组织全体员工住在单位、昼夜待命,不到一个月接收和转运物资1000多吨,完成了保障隔离点10000多份春节“大礼包”和425家小区急需物资配送任务。

  她带动员工投身志愿服务。1997年,钟敬英一次性捐赠6万元,为当地康复中心智障孩子购买器材。她积极促成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重建。在钟敬英的感召下,员工自发成立“黄马甲爱心服务队”,参与助困公益活动1000多人次,捐赠扶贫物资100多万元。

  钟敬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0 俞细文

  俞细文,男,汉族,1985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6812部队49分队技师。

  在军校学习期间,俞细文坚持利用休息日为老百姓做好事;入伍后,他捐款帮助逾100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他成立志愿服务队,与多所学校建立帮扶关系,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他用平凡而伟大的善举,让阳光照进远山,让梦想插上翅膀。

  “要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这是俞细文镌刻在心中的座右铭。早在士官学校学习期间,俞细文就坚持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老百姓义务修家电、修车、打气、补胎、理发,被当地老乡亲切地称为“小俞师傅”;他义务献血15年,一旦需要应急用血,总是随叫随到;他利用节假日,乘公交、骑单车、爬山路,走遍驻地周边30多个村庄,收集贫困学生信息,累计捐款16万余元,帮助102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受助学生中已有28人考上大学。

  2013年,他和战友成立“俞细文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队员逾2100人,覆盖16省份40多支部队和7所军队院校,累计与33所学校建立帮扶关系,为2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爱心,同时援建37个“爱心书角”,捐赠图书1.3万余册。俞细文还担任了驻地周边5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先后100多次走进校园开展爱心活动。

  他同驻西部地区4支部队结成爱心联盟,与西藏林芝倾多小学、贵州毕节雅木小学等7所学校建立定点帮扶关系,持续开展基础援建、教师培训、特色教育等活动,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他先后为300多名贫困儿童购买新衣,帮助148名贵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

  俞细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1 袁镇涛

  袁镇涛,男,汉族,1931年3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退休干部。

  90岁高龄、64年党龄,袁镇涛初心不改,坚持一辈子做好人好事。连续14年关注嘉陵江生态变迁,将宝贵相片档案无偿捐赠给政府;牵头成立读书会,为文化进社区奔走出力,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走访调研、建言献策。

  振臂高呼,激浊扬清,他志在造福百姓。1996年,在看到嘉陵江被污染时,袁镇涛积极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并连续14年定点拍照,完整记录了嘉陵江曾家岩段从污染到还绿的变化。2010年,他拒绝了数万元的高价收购,主动找到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将127张“窗前巨变”照片无偿捐赠,为城市建设贡献点滴之力。

  老骥伏枥,以笔为媒,他助力脱贫攻坚。2013年,袁镇涛到某地避暑期间,听当地很多人反映,“整酒”风日益盛行,“吃酒”成为群众的一大负担。“爱管闲事”的袁镇涛不顾年迈体衰,在3个月内走访了5个村庄,采访了40多位村民,拿着本子把看到、听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记录在册,先后撰写了3篇调查报告。他的建议被当地旅游、民政等部门采纳。

  服务社会,躬身践行,他聚小善为大爱。2019年,为了解决社区老人学习和活动的需求,袁镇涛奔走牵头成立社区读书会,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袁镇涛每天坚持在新闻里寻找素材、做记录。手写下了15万余字的《疫情防控纪实》,驳斥各种谣言谬语。

  义之所在,断指无悔,他闪耀人性光辉。早年,袁镇涛就曾因救人截除了左手中指。几十年来,他多次救人,既有一同工作的同事,也有互不相识的路人。在一次次危急关头,袁镇涛没有“值不值”的考量,只有“该不该”的大义抉择。

  袁镇涛入选“重庆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152 都贵玛

  都贵玛,女,蒙古族,1942年4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

  60多年来,都贵玛养育了28名孤儿,是孤儿的草原额吉(蒙古语意为妈妈);她挽救了40多位产妇的生命,是草原产妇的“保护神”;她照顾身边老幼、帮贫济困,是草原爱心的传播者,她被人们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主席的安排下,内蒙古自治区接收了3000余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牧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是“国家的孩子”。当年,都贵玛只有19岁,还没有结婚,来到保育院工作后,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在脑木更苏木保育院,她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些孩子,让他们慢慢适应北方的寒冷。在蒙古包里,她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起身照料。白天忙得应接不暇,晚上经常衣不解带,一旦有孩子生病,她还要骑马奔波几十里送孩子就医。“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都贵玛的精心呵护,让这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1974年,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都贵玛,参加了旗医院组织的产科培训,并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时间里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迎接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

  都贵玛不只心系草原,还将草原的爱心传递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地方。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主动联系嘎查党支部交纳3000元特殊党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先以党员身份捐款1000元,后又向四子王旗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

  都贵玛荣获“人民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153 徐军

  徐军,男,汉族,1966年12月生,无党派人士,山东省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团长。

  徐军发起成立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聚焦解决孤贫儿童情感孤独、自卑自闭、失学退学等问题,坚持“扶贫、扶心、扶智、扶技”理念,形成心灵关怀、精神陪护、“一对一”陪伴的帮扶模式,被誉为孤贫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018年4月,徐军经过认真调研,成立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此后,全市156个乡镇(街道)相继成立服务团,建成16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目前参与志愿者达8000多人。为摸清全市孤贫儿童数量,徐军带领志愿者走遍全市9400多个村庄。服务团成立以来,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爱的里程,走访孤贫儿童16万余人次,帮扶孤贫儿童5300多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孤贫儿童发放1780台学习机和80万只口罩。

  徐军提出“扶贫、扶心、扶智、扶技”帮扶模式,对孤贫儿童“一对一”帮扶,把物质解困、感情补位和思想培育结合起来,帮助孤贫儿童成长成才。为让帮扶工作可持续,更好保障志愿者和孩子们的合法权益,他牵头制定《志愿者信息保密协议书》等16项制度、48条服务规范和行为准则。他带领团队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探索有效途径,帮助存在自卑自闭、孤僻抑郁等心理障碍儿童健康成长,妥善解决孤贫儿童安全保护等问题,为孩子们搭建起有亲情、有温度的“心灵家园”,形成接地气、有实效、可复制的孤贫儿童帮扶模式,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典范和基层社会治理品牌。现在,全国有11个城市借鉴这种孤贫儿童帮扶模式,成立志愿者服务团。

  服务团成立后,徐军把企业完全交给儿子,自己全身心投入关爱帮扶孤贫儿童事业上。自2003年起,他坚持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40%用于公益事业,多年来资助1300名大学生和1.2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出资为残疾人购买1.7万辆轮椅,救助困难大病患者450名,捐资帮助56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等等。18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

  徐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54 徐金娥

  徐金娥,女,汉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汨罗市爱行天下扶贫助学志愿者协会会长。

  她热心公益37年,将扶危济困、爱行天下当成毕生事业。她身体力行服务困难群体,全家人为留守儿童、特殊学校、危急病人、贫困家庭捐资捐物累计300余万元,并资助53名贫困学生;她团结带领2300多名爱心人士,慰问及资助贫困学生1000多人,服务群众3万余人,让志愿精神在汨罗发扬光大,从“一棵树”发展成“一片林”。

  从1984年开始,徐金娥就为村上的孤寡老人提供洗头洗澡剪指甲、洗衣晒被翻床铺等志愿服务,尽最大能力去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不管是偶遇失学少年黄珂、陈艳,还是听说患病儿童袁友明,抑或是走访中遇到“五保”老人于菊林,徐金娥都出手相助,解决他们的难题。

  2016年,徐金娥注册“爱行天下扶贫助学志愿者协会”并担任会长。徐金娥的行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协会,“爱行天下”由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300多人,注册会员和会员单位586个,公益服务覆盖整个汨罗。截至目前,开展各项爱心公益活动536次,服务对象3万余人,服务时长12万小时;资助贫困学生807名,捐助危急重症病人200多人,安置贫困家庭成员就业150多人,看望慰问残疾、留守儿童5000多名。

  徐金娥经常带领团队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娱乐场所等地开展禁毒宣传,累计发放宣传手册5万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

  徐金娥荣获湖南省优秀志愿者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155 高文毓

  高文毓,男,汉族,1937年4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退休干部。

  1999年退休后,高文毓谢绝高薪聘请,带领家人倾尽所有,为家乡虎庙山绿化荒山8300余亩,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被誉为给荒山披绿的“新愚公”。

  高文毓始终坚信,绿化荒山能够造福百姓。20多年来,他带着全家老小春秋季节种树,夏天管护修路,冬天防火,忍受着风吹日晒雨淋,忍受着蚊虫叮咬和石尖刺伤,穿烂几十双胶鞋,报废6辆农用三轮车、1辆推土机,用坏的镢头、钢锨有百十来把。群众上山行路不便,他带领家人和乡邻用铁锤打、铲车挖,两年多时间修出一条长达15公里的盘山路。群众在山上劳作缺水,他就承诺自家建的30眼水窖供乡亲们随便使用。一些村民家境不富裕,他免费为他们提供双季槐和皂角树苗。妇女们外出打工不方便,他每年提供劳务工资8万余元,让她们在林地栽树管树。通过效益共享,周边乡邻每年农闲时节上山采摘果子果核,年增收可达万元以上。而高文毓家里,除了几间旧瓦房,几乎没有像样的财产。

  为绿化荒山,高文毓一家付出太多太多。二儿子不仅放弃铲车生意,还贴上多年积蓄。大儿媳为给村民兑现工钱,到信用社取款路上发生车祸身亡。长期户外奔波劳作,高文毓的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他又一次晕倒在栽树现场,被诊断为严重营养性贫血。女儿望着日渐虚弱消瘦的老父亲,心疼地劝他在家休养。高文毓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能倒在山上,不能倒在床上。”

  2015年起,芮城县在高文毓的家乡东山底村建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后,他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全县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作报告200多场,听众达9800多人次。

  2018年秋,81岁高龄的高文毓突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肺部有阴影,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他放心不下绿化荒山事业,坚持回家保守治疗。康复期间,他仍然每天上山,对教育基地的培训任务也从未推辞。2021年3月,高文毓因病去世。

  高文毓荣获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156 唐光友

  唐光友,男,汉族,1926年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湖北省咸宁军分区离休干部。

  唐光友坚持一辈子学雷锋做好事,为国为民作贡献,先后捐款240余次、110余万元,去世后将遗体捐给医学机构用于医学研究,彰显革命军人的无私大爱,诠释“把一切毫无保留献给党和人民”的使命担当。

  不忘初心、一心向党。唐光友出生在旧社会,家乡解放让他获得新生,党的教育培养让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军队干部。“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党的恩情”,成为他的人生追求。1959年襄阳发生水灾,他冲进洪水抢救群众,被评为“抗洪模范”。1974年生产队仓库失火,他带头冲进去救火,肩部被倒塌的房梁砸伤。1981年,听说国家出现财政赤字,他捐出女儿婚嫁的钱,被组织善意退回后,又选择认购国库券,是当年咸宁市个人认购金额最大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前夕,他分别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用于救助困难群众;2017年,他捐款30万元与驻地街道设立“社会关爱救助基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捐款3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

  默默奉献、一生为民。离休后,唐光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和照顾孤寡老人,先后资助过近百户贫困群众,为7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担负8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调查走访学生家庭590余次,一批贫困生在他资助下考上大学。2019年12月,他因病情持续加重,被送往医院救治,为了不占用国家医疗资源,病情稍有好转就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院回家。病情再次恶化后,唐光友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坚持不入院,把有限的床位让给更加需要的人。2020年1月,中共咸宁市委和咸宁军分区联合下发文件,以组织的名义“命令”唐光友入院治疗,被他善意拒绝。同年2月23日,唐光友因心衰、冠心病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逝世,临终前将家中全部现金1.18万元捐给抗疫一线。

  唐光友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9次,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157 黄厚瑜

  黄厚瑜,女,汉族,1926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干部。

  黄厚瑜膝下无儿无女,在新疆任教33年,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学子。离休后,她坚持用微薄的工资收入捐资助学34年,已累计资助上百名孩子读书成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援疆建校,执教边疆。1951年,刚满25岁的黄厚瑜毅然从耒阳师范附小弃教从戎,偷偷瞒着家人报名援疆,加入“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队伍中。1953年初,师部决定创办子弟学校,有从教经验的黄厚瑜第一个报名,还掏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教学器材,与另外4名湘女建校,成为80名在新疆的子弟们的启蒙教师。虽然边疆的日子艰苦,但黄厚瑜却越来越坚定自己教书育人的决心,并在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书育人,捐资助学。在新疆教书33年,黄厚瑜共培育了3000多名优秀学子,他们毕业后遍布新疆各个角落,为新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离休后,黄厚瑜被异地安置在衡阳市雁峰区委老干部局。30多年来,她坚持为偏远学校捐书捐款,义务给孩子们上课;她省吃俭用,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金。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黄厚瑜为支援灾区交了1000元特殊党费。也是在那一年,黄厚瑜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成为衡阳市年龄最大的捐献遗体志愿者。

  回顾自己的人生,黄厚瑜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作多大贡献,但我有一颗红心,一颗永远向着党的红心。我现在就是报党恩,尽我最后这一点余力来报党恩。”

  黄厚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8 曹鹏

  曹鹏,男,汉族,192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交响乐团离休干部。

  从新四军老战士到交响乐普及的功臣,从著名指挥家到自闭症孩子们最爱的“曹爷爷”,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从未改变曹鹏奉献与爱的坚守。作为新中国音乐指挥界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的曹鹏,仍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不仅致力于交响乐普及,还坚持用音乐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用艺术滋养心灵、点亮希望。

  1995年,70岁的曹鹏离而不休,放弃了很多专业乐团提供的职位,选择与青少年在一起,挑起普及和传播交响乐的重任。曹鹏作为众多学生交响乐团的指挥、音乐总监和名誉顾问,无私奉献,自掏腰包,带领他们走出国门演出,取得多项国际第一。

  2005年,曹鹏成立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这个非职业乐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仅普及高雅艺术,更用音乐播撒爱心。在他的带领下,城市交响乐团每年举办上海市“爱耳日”公益音乐会、“爱在城市·关爱自闭症慈善音乐会”等活动,迄今为止,演出逾250多场,听众超53万人次。

  200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曹鹏音乐中心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关爱自闭症项目。曹鹏不计报酬,组织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坚持13年用音乐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

  2020年,曹鹏一家三代人捐资百万元为自闭症家庭成立“万向曹鹏慈善信托”。随后,推动上海市静安爱之星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为心智障碍者家庭等提供意定监护、监护监督服务。

  曹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关键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