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因产业、城乡、区域结构与全国相似度极高,2020年GDP取得73129亿元的山东受到外界高度关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山东承担着为全国探路径、为发展找模式的历史担当。
5月26日-30日“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网络主题媒体行走进济南、青岛两地的高新企业、农业园区等,从微观的视角洞观山东如何用新发展理念谋划新发展目标,扬起发展的“新龙头”。
区域之变:济南“北跨”动一处牵一圈
从地缘结构上看,济南这座千年古城处在京津冀、长三角的中间,是一个位置上承接南北并以东西向发展格局作为关键衔接的中心城市,可谓“战略要冲”。
2021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济南将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拥河发展,促进产城河共荣,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5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79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迎来历史性机遇:将形成南接主城区,北临齐河县城,西至齐河县,东抵邹平、章区的区位状态。
这样的布局,显然会对周边城市产生重大影响。去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指出要支持济南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并以济南为中心发展省会经济圈,辐射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市均在黄河沿线,都是“黄河战略”的重要辐射区域。
按照国家规划,济南新旧动能起步区还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合作共建重大产业基地特色园区。如此一来,未来一段时间内,济南“北跨”将对周围的省会城市圈腹地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变化已经发生。
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
位于起步区的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先期入驻的京东智能电商产业总部仅用半年时间便聚集了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科创领域的高质量企业近240家。其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仓自去年10月建成后,订单覆盖山东全境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同样落户起步区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则在引进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等中科院三大院后,实现了产业化成果的初见成效。
创新引领、辐射带动、能级提升……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正在把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构筑起区域发展的新支点。
动能之变:科技创新中的企业样本
如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企业、产业、区域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无论是政府政策制定、环境优化,还是企业经营模式、商业逻辑,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有别于过往。
“创新,是我们企业得以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齐鲁制药集团已经成为山东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则样本。
图/齐鲁制药集团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6%-8%
自2014年起,齐鲁制药集团逐渐形成包括济南总部在内的全球五大研发中心,重点布局50多个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的“全球新”、“全球好”1类药物,把中国人的“药瓶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基本上每一年,齐鲁制药集团在研发上的投入都占到销售收入的6%-8%,2021年其研发预算更将超过40亿元。目前,齐鲁制药已有46个药物国内首家或独家上市,5个药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若留意山东最近几年的工作走向,便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其实已经成为一项全省范围的“顶层谋划”。2020年3月,山东印发实施方案,推动山东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总投资2.9万亿元的1021个省级重点项目相继“出炉”,聚焦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社会民生、重大平台四大重点领域。其中,重点推进济南超算中心、青岛海尔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重点平台建设。
一切信号都在表明,山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正在聚力成势。
图/今年3月,青岛啤酒成为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
这期间,一批先锋企业成为山东动能突围的硬核力量。海尔集团自主研发出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涉15个行业生态,赋能范围覆盖29个行业大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全国12大区域以及全球20多个国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青岛啤酒以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为核心,把用户、研发、制造、供应商和销售终端连接成一张互联互通的“网”,体现出118岁“高龄”的山东百年老企勇立时代潮头的担当与作为。今年3月,青岛啤酒成为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
小范围看,这是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的象征,大范围来说,这更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侧面体现。
基建之变:数字化升级下的远见之光
如果说齐鲁制药创新药、海尔卡奥斯平台、青啤“灯塔工厂”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创新赋能生活变革的巨大潜力,那么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你更能体会到新动能加持下的基础设施的蝶变。
在这个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人们很容易失去方向。若是没有海风偶尔吹过,这里好像一个静止的特别所在。整齐排列的集装箱、安静有序的装卸时速无不诠释着智慧生态港的内涵。
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比国外同类自动化码头高50%以上,成为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
图/2019年11月2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入运营
令人振奋的是,这个全自动化码头从规划设计到建成运营,全部由山东港口青岛港通过自主开发完成,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零排放”的高质量发展“青岛模式”,并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为全球港行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而这“中国方案”的背后,则凝聚着山东这个北方大省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远见之光。
早在去年3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就明确提出山东将会尽快出台《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山东将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强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投资拉动作用。
传统基础设施升级,贵在“数字引擎”。
众所周知,2020年,山东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400公里,重回全国高速公路第一梯队。其实除此之外,山东高速还依靠着强大的数据资源实现了智慧升级,有力支撑起更高质量的交通大通道。
如今,山东不但建成国内首个、同时也是我国“测试里程最长、测试场景最丰富、测试环境最真实”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与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封闭测试基地,更将日臻完善的智慧交通项目运用到众多高速路段中。
图/2020年10月通车的济南至泰安高速公路,被誉为山东省“最美高速公路”
路阻则衰,路通则盛。如今,山东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先后落地。去年11月,潍(坊)莱(西)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烟台、威海纳入济南“两小时生活圈”;济莱高铁不久前跨世纪大道连续梁和龙,距离以济南为中心的“一环十射”高铁网建设目标更近了一步……高速路网、轨道交通、现代高铁架起全省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格局,山东传统基础设施在化身齐鲁大地上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同时,为全省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下更强支点。
平台之变:内外联动拓展新空间
“平台思维”,如今在山东的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好客山东”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正在打造永不落幕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力放大看好山东、选择山东的磁场。
近日,在位于青岛胶州的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内,青岛海关所属胶州海关关员正在监卸一批中欧班列回程货物。
该批货物为松木板材,共2343吨,货值55.2万美元,搭乘“齐鲁号”欧亚班列由俄罗斯塔利奇车站发出,经满洲里口岸入境,全程采用“公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方式。
上合示范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探索信用融资新模式,这是上合示范区制度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主要内容是与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合作,试点推广多式联运CIFA提单,完善多式联运提单相关作业标准、责任条款和管理办法。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位于青岛的上合示范区一头连着中国,一头连着上合组织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欧亚班列则是连接两端的有力承载。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合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完成集装箱作业量1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9%。国际班列到发完成1.47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0.14%。
图/2021年1月,“齐鲁号”欧亚班列上合快线(中国上合示范区---阿塞拜疆巴库)首班从位于青岛胶州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启程
其实放眼全国,山东有着不可比拟的对外开放优势:这里是距离日韩两国最近的中国省份,是日韩在中国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这里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双向桥头堡等。
对山东来说,如何放大区位优势,创新机制合作,逐渐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成为最近几年对重要议程。
时光回到2020年7月,山东省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推出45条务实的政策举措,构建起高水平开放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目标既定措施明确,《意见》为全省上下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现实路径,增强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此后,站立在中国东西两大朋友圈交汇点的山东,按照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培育内引外联大产业、构筑互联互通大门户、搭建先行先试大平台的思路,不断将对外开放推向纵深。
底色之变:从一个村里看齐鲁新风韵
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乡村振兴”列为全省工作的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具有齐鲁风韵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在青岛崂山王哥庄,有着500余年历史王哥庄大馒头在书写年产值亿元的乡村产业新传奇的同时,推动了当地产业增效升级、促进了居民增收致富。这背后是王哥庄通过“政府搭台、商户唱戏、居民受益”的模式,加快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建设,使得其真正成为市场的“放心产业”、百姓的“致富产业”、区域的“特色产业”。
图/有着500余年历史王哥庄大馒头如今成为产值亿元的乡村新产业
如今的王哥庄成功打造500多户美丽庭院、建成多品类生态采摘园,真正实现了“遍地是特产,随处见风景”。某种程度上,这里是山东乡村振兴齐鲁画卷的一处缩影。
其实,“新六产”模式的“乘数效应”正在齐鲁大地遍地开花;当鲁西小寿光”耿店村“70后”“80后”棚二代已成新农人绝对主力;当菏泽巨野南曹村实现了产业政策、经营模式、产业集群和村庄组织的价值共振,山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并镌刻出绿色发展的底色。
不仅是乡村,城市的底色其实也在渐变。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成山东16地市主政者们的共识。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启动案件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作为省直机关考核重要依据,一幅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画卷如今正在山东各地铺展。
图/“泉城夜宴•明湖秀”现场
在济南,以泉水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泉城夜宴•明湖秀”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引发了又一轮的热度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成为很多游客念之难忘的经历。但这背后是济南克服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短板,“在节约用水上开辟新的天地”的持之以恒。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16地市都在全力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让青山绿水成为城市的底色。
眼下,在全国的坐标中,山东更是呈现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精准策略和政策引领,凝聚起“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共识,走出一条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