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过,微风中开始带着些暖意。
但对绝大多数果业人来说,这个“冬天”既冷且长,确实有点难熬。
曾经的“果业明珠”车厘子,从过去论颗卖到如今的十斤包邮,早已走下神坛。曾经苦苦追求的“车厘子自由”,现在看来,像是对果业讲了一个冷笑话。
日子难过的不只是车厘子。
以柑橘为首的国产水果,同样处在苦苦支撑的境地。2020年1-12月,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大宗水果平均批发价,较2019年下跌9.8%。部分商户的感受更直接,“水果价格同比下滑至少30%”。
更令人无奈的是,哪怕价格已经“打折了腿”,水果的走货量依旧不见起色。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做好当前果品销售的倡议》,号召全行业积极应对危机,共度寒冬。
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得果业人有点懵。提不上的价,卖不出去的果,堆积如山的库房,果业人苦等春天的到来。
不断扩张的果园
广西荔浦砂糖橘是较为知名的柑橘类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记者到广西采访时,一位橘农曾开玩笑讲:“财政局工商局,不如我回家种砂糖橘!”
现在看来,那仿佛是砂糖橘最后的荣光。
2016-2017年,广西砂糖橘产地平均价一度达到每公斤12.6元的高点,无数的果农靠着家里的10来亩柑橘园,住进了“柑橘楼”。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砂糖橘兜头浇了盆冷水。果商进不去,果子出不来,弃摘的柑橘园不在少数。
当时被很多人当成的偶发事件,今年再度重演。就在一个月前,广西砂糖橘产地平均价砸下了每斤1.2元的深坑。这个价格,甚至比果农的投入成本还要低。
对果农而言,摘不摘果已不重要,这注定是亏损的结局。
这个结局,其实早在前几年砂糖橘高价时就埋下了。柑橘价格高涨,嗅觉灵敏的工商资本闻风而至纷纷入“橘”。桂林等砂糖橘种植大市,果农甚至争相到外市流转土地。种植砂糖橘,仿佛就是种下了一棵棵摇钱树。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水果首席分析师赵俊晔告诉记者,近年来柑橘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2018年柑橘产量超过苹果成为我国第一大水果生产品类,2019年柑橘产量占我国园林水果总产量的24.1%。
果园的不断扩张,必然带来高供应量。柑橘不耐储存的特性,不可避免在集中上市时发生“价格踩踏”。
这次的果业寒冬,在去年11月新季柑橘上市时已经初露端倪。武鸣沃柑、荔浦砂糖橘等过去广受追捧的“明星”果品,不仅价格不理想,销量同样堪忧,才上市就卖不出手。果农们不得不央求着收购商,尽可能多拿一些货。
广东肇庆市四会翠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玉成坦言:“今年的压力特别大。前段时间寒潮影响,北上销售难,再加上疫情、外地果价钱过低等,果农们刚稳住的信心又有点动摇了。”
持续亏损的压力,又通过果农传导至果品品质。广西水果技术指导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行情一直欠佳,种植户投入意愿大大降低,有机肥、盖膜等投入相应减少,导致果品品质下降,进一步影响销售,形成恶性循环。
堆在仓库里的水果
苦熬寒冬的不只是果农,果业经销商的压力或许更大一些。
广西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2月5日,砂糖橘产地价较批发价每公斤高出0.3元。批发价与产地价倒挂,这在任何行业都是很难想象的。
促销大甩卖的还有苹果、梨等传统大宗水果。2020产季全国苹果产量约在4100万吨以上,依然保持比较稳定的供应量。全年看的话,富士苹果、鸭梨价格分别比上年下跌28%、28%。
“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有的经销商每斤亏本5毛钱出售,毕竟继续放冷库里产生的费用更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表示。
但冷库库存持续高位的态势已经很难扭转。据悉,2020产季入冷库存储的苹果约1100万吨,同比增加8%,再创历史新高。
众多经销商去年为苹果“一掷千金”,今年则为苹果所困。2020年苹果新上市期间的旺盛行情,引得一众梨商、蒜商、姜商也加入存货行列,2021年1月份苹果冷库存量比上年同期高150万吨左右。
果业销售端的压力有多大?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数据,今年国内水果总产量2.74亿吨。这意味着,国人每人每天需消耗近一斤水果,才能完成果业去库存的任务。
国产水果承压,进口水果的年节同样不好过。往年春节前备受热捧的礼品佳选进口水果,今年走货量持续萎缩,同样面临高库存的压力。以车厘子为例,初步估算,目前全国库存还有将近1500-2000柜,春节前还将到港5000柜。
新冠肺炎疫情成了压在进口水果头上难以散去的阴云,消费者对进口水果的恐慌心理,导致购买欲望降低,销售量直线下降。
一位常年从事进口水果生意的经销商表示,为了吸引消费者,他推出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水果大礼包”,并将冷链消杀处理结果报告单醒目地挂在一旁,即便如此,仍然有顾客心存顾忌。
一边是果农们的哀求,一边是消费者的踌躇,夹在中间的经销商望着仓库里堆积的货物欲哭无泪。对很多果品经销商而言,“活下去”成了今年最大的愿望。
失落的传统市场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疫情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果业。
疫情之下,作为非必需品的水果消费需求略显疲软,并直接反映在了传统批发市场中。北京新发地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往年,今年水果的出货量下降40%左右。这个数据,同样适用于诸多线下连锁零售店。
广西一位经销商则表示,有的鲜果场过去一天出货五六车,现在一天只有两三车,人气惨淡,远不如往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市场的火爆。叮咚买菜采购总监荆常宝告诉记者,2020年叮咚买菜平台生鲜整体销售增长3倍,消费者对各类品牌农产品、地标产品的接受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较于蔬菜,水果明显更适宜线上销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水果是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最大的品类,占比38.3%。一家水果市场咨询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的信息更为直观,苹果终端销售中,线上销售达到14%,商超直采的比例占35%,农贸市场的占比下降到了40%左右。
游戏规则变了,大量的水果摊主不得不转行,“线上都是产地直销直供,卖给终端消费者的价格甚至比我们的进价都低。”
但线上销售的终局走向如何,在业内依然存在争议。
“前一段时间盛行的社区团购,对果品市场冲击也比较大。但我们认为这种低价销售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恶性竞争、低价竞争,长期来看吃亏的还是消费者。”鲁芳校表示。
果业的春天在哪里
果业寒冬,究竟该如何平稳度过?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水果销售进度整体缓慢,更多是结构性的原因。水果品类丰富,消费者选择余地大。20年前扛着麻袋买苹果的景象不再,水果消费的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年轻消费者的眼里,苹果、梨等传统水果不再是首选,“喜新厌旧”是他们的消费习惯。从五年前砂糖橘,三年前的沃柑,到如今的“网红”果冻橙、丑橘,市场热点的快速变换让很多果农无所适从。
“总的来看,我国水果目前总供应量有余,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路货遍地,缺乏安全、绿色、高品质的水果。”鲁芳校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果业的问题,关键要杜绝生产端无序扩张。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快改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出更具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压力之下,调整产业结构已经迫在眉睫。柑橘产量全国第一的广西,已经率先动了起来。2020年11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广西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避免跟风过剩,防范产业衰退,努力实现柑橘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拥抱新渠道,也成为传统“果业人”的必修课。一些传统渠道经销商开始主动“触电上网”,希望同时走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路径,进一步贴近消费者。
也有的经销商希望利用“网红”水果打个“翻身仗”,区域公用品牌、地标农产品成为他们的首选。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线上农产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还不突出的当下,产地成为农产品品质的首要标签。
事实上,即使正在经历寒冬,果业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地标类农产品成交额依然同比增长74%。四川丑橘、云南蓝莓等精细品牌,销量则发生了飞跃性的提升。
果业的下一个春天,或许就在这些转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