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时政要闻

潮头观澜丨总书记为贫困地区发展指“路”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02-04 19:50:42
分享:

  山下蜿蜒着玉带,山间盘绕着银练。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依靠乌江生态资源与通村公路“二十八道拐”,山里的苗家小寨旧貌换了新颜。

  2月3日下午,在贵州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道路通,百事顺

  缺少足够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过去,化屋村的祖祖辈辈通过“手扒岩”出行。“手扒岩”一侧靠着岩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出去赶集必须从悬崖峭壁边走,有的村民几年都没出过一次村。

  总书记始终关心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问题在小康路上掉队,这是党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庄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地区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100多个县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路通了,老乡进城办事就业更方便,回乡创业的“归雁经济”更火热;路通了,秀美山川变成金山银山,村民不再守着美景过苦日子;路通了,乡风民风文明和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疫情防控期间,“点对点”直达包车、铁路专列让农民工及时返岗复工,生产生活有序开展……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大动脉”打通了,“微循环”活跃了,随着贫困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形成,“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

  贵州省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通村公路(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道路宽,奔小康

  深情的牵挂,来自真切的体会。

  五十多年前,习近平刚到梁家河的时候,进村的那道沟是一条很难走的土路。两山夹一川的狭窄地方,中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往深山里。村里建沼气池的时候,水泥、沙子要运进来,必须先修好路。原来“两个轮的架子车都没法通过”的羊肠小道,修得平整宽敞。反过来,这条路又为村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好处。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吉首市的矮寨特大悬索桥视察。了解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很大,特别是乡村道路网已基本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他指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这方面要加大力度,继续支持。

  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报告了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收到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对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后帮助独龙族同胞“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寄予了很高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建设农村公路重要意义的认识”,“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道路畅,人心齐

  不少贫困地区位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交通运输要发展,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离不开设计者、建设者、运营者、养护者的共同努力、无私奉献。

  横亘在成都平原与大凉山之间的小相岭,是新成昆线的控制性工程,属一级高风险隧道。2018年初,中铁隧道局集团参加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的20名青年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来信说,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承担了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建设重任,决心传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铁路早日成为沿线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最美的景观是农村公路,最爱护的公共设施是农村公路。”很多沿线群众自发成为宣传员、护路员,保护好“生命线”“致富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大路越走越宽阔,奋斗路上劲头足。习近平总书记为贫困地区发展指“路”,是破解“出行难”的现实之路,更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习近平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