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王钟的
酝酿多年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正在加速落地。近日,“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将“实施”这一政策。
尽管具体方案尚未出台,“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面貌早有轮廓。2016年,人社部就表示会考虑“小步慢行、逐步到位”“区分对待、分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可能是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
资料图。
应该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最大程度上减缓了延迟退休给社会带来的不适感。如果在5年后正式实施这一方案,目前接近退休年龄的60后,大部分不受到这一政策的影响,可能有小部分会延迟退休较短时间,但完全在接受范围内。经过长期的讨论和酝酿,社会对延迟退休已有心理预期,渐进式实施的策略,避免了强烈的社会心态震荡。
为什么要实施延迟退休,对这一点要有理性而现实的认识。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加深,我国需要养老的人口增加,未来养老金发放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劳动人口数量减少,需要通过调整退休年龄的方式来调整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员的比例。面对我国即将暴露的一些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未雨绸缪,做好社会机制的承接,是政策设计层面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当代人的生理规律来看,延迟退休也有现实可行性。随着生活水平尤其是医疗水平的提高,中老年劳动者的年富力趋强,传统上60岁就应该颐养天年的观念正在逐步改变。在发达国家,工作到65岁甚至70岁以后才退休的大有人在。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此要以现代的眼光看待人的工作年限,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有人担忧,延迟退休会加剧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要承认,在一定范围和局部领域,延迟退休可能对年轻人职业上升和职业规划带来问题。比如更多中老年人占据关键岗位、领导岗位,影响年轻人的提拔任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是未来可能出现就业人口不足,才需要延迟退休,而不是延迟退休造成就业难。而且,随着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职业门类只会越来越多,就业空间只会越来越大,近年来各种新兴职业此起彼伏出现,就有很大的说服力。从历史上看,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危机等,而并非就业人口的结构变化。
当然,实施延迟退休不能搞“一刀切”,对特殊行业和特殊工种的劳动者要区分对待。实际上,现在实施的一些政策已有体现。比如,依据公务员法规定的精神,工作强度较大的警察可以在从警满30年后申请退休。《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规定,中级以上士官年满55周岁或服现役满30年,可作退休安置。这些特殊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体力和精力都提出更高要求,理应安排相对年轻的工作者。
不过,现在有机会享受提前退休的职业门类还是很少,不少体力劳动者本身就缺乏充分的社会保障,他们不得不以延长工作年龄的方式为自己的后半生做打算。比如,有报道指出,建筑工地上的中老年建筑工人比例增加,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建筑行业,而中老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和自身养老不得不继续从事危险系数大、工作强度的工作。对类似政策视野所忽视的人群,在制定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时必须有充分的照拂,让最辛苦的体力劳动者尽早休息。
作为一个兜底性的政策保障,国家制定法定退休年龄无疑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来说,在未来,退休年龄绝不是一个框定的“死线”。近年来,一些人在通过自身职业技能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在较年轻年龄“退休”的新闻常被报道。对于工作意愿强、身体健康的中老年劳动者,允许他们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也是一个社会容纳人才的应有之道。
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其出发点应是让每个社会成员更公平地生活,更合理地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实施延迟退休,既要避免“尸位素餐”的人继续占有关键工作岗位,也要保障那些为国家和社会流血流汗的劳动者颐养天年的权利,这其中,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在退休事务上缺乏社会话语权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