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重阳节吃重阳糕

来源: 央视网  
2020-10-22 16:07:52
分享:

  吃重阳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孝顺的子女们总会在这一天给老人买上几块重阳糕。重阳糕南朝时已有,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

  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了。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在清代宫廷里,重阳节时也要举行“花糕宴”。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上也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

  老北京人经常赴天宁寺、景山公园、中山公园的唐花坞等地去赏菊观景。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曾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关键词:重阳节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