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长三角的新答卷——“十三五”收官之年的长三角一体化新故事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2020-09-27 14:11:28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长三角的新答卷——“十三五”收官之年的长三角一体化新故事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这是合肥南至杭州东的G9394次列车准备发车(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路上,疫情、汛情……当一道道“加试题”接踵而至,长三角三省一市又交出了怎样的一份一体化发展新答卷?

这是位于安徽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2019年1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稳住“基本盘” 培育“新动能”

  这是四地迎难而上、历经艰辛取得的半年成绩单。

  江苏、浙江、安徽自二季度以来,GDP增速全部“转正”,上海GDP同比降幅收窄。

  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稳住“基本盘”,培育“新动能”,是必须担起的特殊责任和使命。

  形成大循环,要素就必须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坐上商合杭高铁,一小时内就能直达杭州,而过去得先乘汽车再坐火车。”安徽欢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安丽说。这家位于安徽宣城的企业,主要从事工业机械臂研发生产。

  机械臂产品对后期集成要求高,企业需要经常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王安丽说,公司不少客户在杭州,商合杭高铁开通降低了企业要素成本,他们今年把上海公司整体搬到了宣城。

试运行检查确认列车停靠在商合杭高铁安吉站(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从打通“断头路”到织起全国最密高铁网,长三角高铁线路已有24条,运营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

  交通、信息、科技、金融、能源、人才等要素“相向发展”,才有“一体化”和“高质量”。

  步入苏州盛泽镇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指挥监控中心大屏显示着万吨级熔体直纺中试基地的运行情况。这个由盛虹集团和东华大学联合打造的行业“最强大脑”,是工信部批复的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先进功能纤维是制造业创新发展重点领域,从百姓智能生活到航空航天高精尖设备都不可少。成员单位来自长三角,这里汇集了长三角智慧,也惠及了长三角企业。”盛虹集团总工程师梅锋说。

  “一体化”棋局中,“新动能”落子如飞。

  苏浙沪多家机构、企业共建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落户苏州,青浦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将布局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靶向药物等未来产业……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三省一市正共同发力。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这是旅客在合肥南至杭州东的G9394次列车前留影(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灯光“亮起来” 山水“靓起来”

  从太空俯瞰地球,遥感卫星可以捕捉到地表夜间灯光等来自人类活动的辐射源。

  卫星数据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夜间灯光亮度越来越强、越来越密,安徽省合肥、滁州、马鞍山等地光亮面积逐渐增大,边缘向外扩展,渐渐与长三角融成一片。

  遥感卫星下,长三角越来越“亮”,也越来越“靓”。

  “以前这里违章建筑、污染企业多,现在成了外地游客必打卡的景点。”马鞍山市民褚文伟惊讶于整治后的薛家洼生态园。

  变化在悄然间发生。

  长江干流安徽段岸线长1100多公里。“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等措施下,沿江多个环保问题突出区域,化身为鸟语花香的“城市生态客厅”。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纵横,守绿、护绿已成四地共识。

这是8月15日拍摄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形象称为“水质对赌”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今年在新安江流域开展第三轮试点。

  “你喝的水,我帮你守着。”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

  这一生态补偿“样板”已走向长三角。据安徽省发改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处处长钟岚介绍,皖苏两省已在长江流域滁河陈浅断面实施跨省横向补偿机制。

  跨流域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速推进。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太浦河把苏浙沪交界的青浦、吴江、嘉善串联在一起。三地不以省界为单位,而以河段为单位重新划定包干区,确立211名联合河长,联合巡河、交叉巡河,打造区域治水一体化格局。

  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龙头,不仅经济发展要走在前列,生态保护和建设也要带好头。

  苏浙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交叉检查等十项机制,共同提升蓝藻防控水平,破解太湖治理难题。

  一片绿色底色中,“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

这是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一处瀑布(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民生“一张图” 治理“一盘棋”

  民生“一张图”,在长三角一步步成为现实。

  ——就业之路越来越宽。

  “通过松江区‘九城纳贤’平台,同学们都找到了工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届毕业生粟邵琪说,她刚刚与杭州一家高科技企业签约。这个云端招聘平台汇集9座城市3800余家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8000多个岗位。

  “长三角联手,化解了招工难和就业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科创组组长潘宏凯说。

  ——就医选择越来越多。

  “在家门口能挂到上海专家号了。”浙江省绍兴市机关干部小孙说。当地已实现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持医保卡到上海217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直接刷卡结算。

  在安徽多地,上海、南京的医院不但设立分院,还有专家开展手术、坐诊等活动。

  ——就学环境越来越优。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小学里,书声琅琅,校园整洁。“天雁少年”成为该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品牌,天雁少年宫合唱团、舞蹈等社团活动热闹非凡。“我们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合作办学中,借鉴了先进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滁州市第四小学副校长夏菲说。

  疫情防控中,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就业招工协调合作机制……三省一市复工一体化快速推进。

  在滁州一家轨道装备公司工作的李翔家住南京,滁宁两地开通复工复产“绿色通道”,他每天坐着公司大巴,跨省通勤无阻。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面向未来,以先行者的姿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发展模式、新发展格局,这是长三角的使命与担当。(记者 陈先发 李亚彪 张紫赟 参与记者 周琳 方问禹 潘晔 汪奥娜 董雪)

关键词:十三五,长三角,新故事
责任编辑:陈美冉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