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底前必须完成的目标,这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硬任务。
被绿水青山环绕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近年来,深入落实工业强省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大力发展现代大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惠民政策有力扶持,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2020年2月26日,黑龙江省最后一批国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黑龙江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龙江百姓有哪些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网黑龙江频道聚焦生态、农业、环境、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多个方面,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黑龙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举措、新作为和新面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让黑龙江畔的黑河市少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但这座边境小城却不乏喧嚣。边民互市贸易通过新通道正常交易、少了顾客的俄货超市开启了直播带货、为了迎接第三届旅发大会的建设施工紧张进行,一切都按部就班。在走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从容且坚定的黑河人民也有着自己的“幸福节奏”。
边民互市贸易有了新通道 疫情防控期间提货量不减
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一江之隔的黑河,旅游资源与对外经贸的地缘优势明显,往年到了夏日里,游客熙熙攘攘,“背包客”也通过口岸频繁来往。但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的夏天,这里缺少了游客和“背包客”的身影。
关闭了旅检口岸,人员不能流动,但货物仍需要流通。为了保证疫情防控期间边民互市贸易安全顺畅,口岸附近建起了全新的边民互市贸易通道。互市商品从俄罗斯发货到口岸,经过检验检疫、商品溯源等多个环节后,边民只需要带着相关手续,前来这里提货就可以。这个全新的流程让互市商品多了一个溯源码,从黑河口岸通过边民互市通道被允许入境的商品,都会免费获得这个溯源码,扫码就可以看到商品的流通信息,可以有效证明商品的“身份”。
黑河市边民互市商品有了溯源码。杨雪楠 摄
“受疫情影响,虽然看不到‘背包客’,但我们通过提货量可以算出来,近期的边民互市贸易量照往年同期还有小幅增长。”互市贸易通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反季蓝莓、村社一体化 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在瑷珲镇瑷珲村村委会门前,几块写着“粮食种植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灵芝种植合作社”的牌子将村委会门口挂得满满当当。一片平整的广场上,数台现代化大型农机整齐停放在这里。
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瑷珲村“村社一体化”大农机合作社。杨雪楠 摄
“2014年,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自身造血能力差,瑷珲村被确定为贫困村,村里有25户贫困户。”瑷珲村党支部书记何纯良介绍说,考虑到村里劳动力缺失,许多家庭的农机具破损严重、更新困难等实际情况,村党支部探索出“村社一体化”的脱贫致富模式。组建种植合作社,实行农户股份制带地入社,整合全村8030亩耕地统一流转。
2017年末,瑷珲村实现脱贫出列。
2019年,依托产业强镇资金注入300万元,村民又自筹40万元,村里又建立了农机合作社,当年村民入社率达到100%。
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瑷珲村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灵芝长势喜人。杨雪楠 摄
说起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变化,何纯良算了一笔账:“往年全村上百人忙活的活儿,土地流转后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仅用15人就完成了,剩下的劳动力可在灵芝种植合作社等集体项目里务工增加收入。到了年底,每公顷土地多增收1000余元,加上合作社分红、务工收入等,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
瑷珲村的农民体会到了大型机械带来的便利,在孙吴县孙吴镇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科技蓝莓产业园内,则能感受到智慧农业的魅力。
孙吴县孙吴镇现代蓝莓产业园内,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蓝莓。杨雪楠 摄
智能浇水施肥、无土栽培、自动控温……在今年新建的无土栽培蓝莓大棚内,产业园负责人赵军一样一样地介绍:“智慧农业的运用不但缩短了蓝莓结果期,还提高了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研究,我们通过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人工干预,去年成功实现了蓝莓延后结果,避过量大价低的七八月,我们的蓝莓是九月份‘反季’上市,市场价格高出一大截。”
孙吴县孙吴镇现代蓝莓产业园负责人赵军,自主研发了无土栽培和晚熟蓝莓技术。杨雪楠 摄
作为扶贫开发项目,蓝莓园区每年至少可带动周边群众40余人长期务工增收,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其子女12人,人年均务工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产业带动扶贫,企业参与扶贫。近年来,共有160个扶贫产业项目在黑河市落地生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带动全覆盖,户均增收2500元。41家民营企业参与帮扶89个村、2638名贫困人口,帮扶总金额1193.93万元。
层层责任体系带动 一对一帮扶到户精准对接
“耿大哥,我来看你啦!”嫩江市联兴乡党委书记沈淼一边说,一边坐在了曙光村村民耿延民家的炕头上。
耿延民几年前得了重度脑出血,为了筹医药费,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还欠了十几万元的债务,成了村里的贫困户。2015年,作为嫩江唯一一名女性驻村第一书记,沈淼来到了曙光村,五年来已经与这个村里的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因病返贫的耿延民一家更是手把手地帮扶,终于帮助耿家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黑河嫩江市海江镇曙光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沈淼(右)与贫困户耿延民。杨雪楠 摄
走进耿家小院,虽不大,但被耿延民的妻子李金凤收拾得非常规整。李金凤边走边介绍:“这黄花菜还是前年沈书记来跟我一起种的,自己吃点,再晒干卖点,这也是一笔收入。还有这些鹅,都是村干部送来的,老伴因为生病智力退化,生活无法自理,村干部们就找一些不用出门的事儿给我做,我有空时再去滑子蘑基地干点活,生活比几年前好多了,吃喝买药都不愁钱了,日子有了奔头。”
李金凤口中所说的滑子蘑基地,是沈淼任第一书记期间确定的村扶贫项目。“养殖滑子蘑需要大量人工,开袋、摘蘑菇、减根、菌棒回收,劳动强度并不大,每一个步骤都能为贫困户带来收入,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赚钱。”沈淼介绍,靠着产业拉动、政策兜底,曙光村和村里的贫困户已经脱贫出列,2019年曙光村脱贫出列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1593元。
2020年6月,沈淼调任回乡里工作,村里的扶贫工作由其他同事接任,一说起这事儿,耿延民就扭过头去擦眼泪,说了一个“看”字。众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沈淼一下子红了眼眶:“他是说,我调回乡里工作,以后他想看见我就难了。”
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下深厚的情谊,背后是层层责任体系的带动效应。2017年,黑河市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372户、26872人,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黑河构建了县主体、部门主帮、乡镇主责、村屯主抓的责任体系。从各级部门抽调381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实现127个贫困村派驻全覆盖,并选派4709名帮扶干部对接所有贫困户。目前,黑河市131个贫困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
通过产业带动、精准对接,黑河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伴随幸福的节奏,黑河人民正稳步走在小康路上。(杨雪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