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纵论

比“至少推荐3次”就业更硬核的是“有底数”

来源: 长城网  李强
2020-07-06 10:32:02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李强(四川)

  7月4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1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熙表示,针对“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优抚对象家庭、低收入农户家庭、残疾毕业生、特困人员中的毕业生”这六类困难家庭毕业生群体,我们都做到账面有记录,心里有底数。

  一场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却传递着大保障体系的强大力量。新闻内容并不长,然而有几个关键词的支撑让人觉得信息量特别丰富。

  比如,“提前”——3个月前,北京市人社局与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残联等部门,完成了困难家庭毕业生的信息比对,锁定1637名困难家庭毕业生。这样的提前,传递的是重视之重,行动之快。

  又比如,“至少推荐3次”——通过前期帮扶,已有951人实现就业,对未就业的686名困难家庭毕业生,将采取“一生一策”的措施,为每个人至少推荐3次就业岗位。这样的至少,传递的是帮扶的决心之大,帮扶之实。

  一句“只要你有就业意愿,就能100%实现就业”,更是传递困难家庭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不愁,不仅让困难家庭毕业生吃下定心丸,也让全社会对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更加充满信心。

求职者寻找岗位(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又是“提前”,又是“至少推荐3次”,还有“只要……就……”,哪一个都连着扎实的工作,哪一个都让人感动,触摸这些其实就是触摸强大的保障体系。而构建一个强大的保障体系,不仅要看结果上的“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更要看基础上的“应纳尽纳”“应记尽记”,只有将需要帮助的家庭全部纳入,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保障体系才敢言覆盖全部,结果上的“应保尽保”才能经得起检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至少推荐3次”更硬核的是“有底数”。底数清,该锁定的都锁定,需要开启的则是繁琐的信息比对,相关各方的密切配合。“提前3个月”的背后,更凸显相关各方工作上的不辞辛劳、加班加点,用汗水和智慧写就速度和效率。

  从社会的关切面来看,人们对“有底数”格外充满期待。每当听说农村高龄老人得不到照顾,城市流浪人员街头乞讨,进城农民工失业,我们就会条件反射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是有保障体系吗,这些人的情况莫非没有被掌握?”“那位差点失业的留言大叔终于留在东莞了,可是如果没有那段感人至深的留言,他能顺利地留在东莞吗,他的动态消息相关方面究竟掌握了没有?”每一问其实流淌的就是人们对“有底数”的期待,希望本该纳入保障范围的所有个体需要帮助的信息,尽在相关方面的掌握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的目标掷地有声,“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而要将这些目标照进现实,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支撑,更需要“有底数”的基础支撑。对于需要纳入救助和保障的各类群体,就要像北京帮扶困难家庭毕业生群体那样,都能做到账面都有记录,心里有底数。

关键词: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