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共享长三角城市“人才圈”

来源: 中国江苏网  
2019-12-04 18:00:51
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以人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破除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这意味着长三角城市之间,将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实现智力资源合理流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周末傍晚,在上海的汽车站、火车站和轮船码头,常能看到身着蓝卡其布衣服、拎着人造革包的“星期天工程师”,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生产管理经验奔赴长三角各个城镇,给大批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带去技术和理念,构成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刻记忆。“星期天工程师”现象,促进了上海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向附近地区的转移扩散,推动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验证了一个朴素的发展理念:要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合作,而人才的自由流动是技术革新、产业协同、区域融合、制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有数据统计,“星期天工程师”创造的经济效益是自身劳动报酬的97倍之多,可见以人才为主体进行的生产、创新要素流动,不仅让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了自身能力,还推动了一大批新生代企业、优秀企业家成长,对带动乡镇企业生产、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这种计划外的自发性人才流动,最初却不能为“星期天工程师”原属单位所认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科学技术人员可以业余从事技术工作和咨询服务,收入归己”。

  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跨区域交流更加紧密、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的新形势下,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联动性不强”“产业同质化严重”等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人才进一步流动、共享。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密集是长三角地区的战略优势,这里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3都在长三角建立了研发中心。高校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如何更顺畅地到企业中去?企业内部的人才如何到高校进行培养,甚至承担研发任务?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要打破体制“内外”壁垒,扫除身份“差别”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宽松、高效的政策法规环境,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今年初,苏浙皖沪四地人社部门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着纲要的出台,有理由相信,长三角城市间的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也将逐渐从单向走向多向。各类高端人才与周边区域的流动共享,必将为共画长三角“同心圆”加速构建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网络。(孙敏)

关键词:长三角 人才 城市 共享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