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时政要闻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安居之下,好日子如歌——脱贫攻坚让农村贫困人口住进安全温暖的新家

来源: 新华网  
2019-10-30 09:20:47
分享:

  10月23日,山西省武乡县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48小时全县最低气温降温幅度在8℃以上。

  面对极端天气,代照岭村63岁的王彩萍不再觉得难熬。自从2018年11月通过整村搬迁搬进新家后,家中用上了电暖器,“开关一开,不到10分钟屋里就暖和了”。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风,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2013年至2019年6月,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全国1794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帮助570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住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00多万人。

  告别危房进新屋 让贫困人口住得安心

  坐在屋里就能看星星、晒太阳,53岁的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镇城关村贫困户胡康辉回忆,过去住土坯房,透风漏雨,一到冬天冷得不得了,现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住房被评定为危房后,政府资助他3.5万元,建了一幢砖混结构的新房。

  胡康辉住房的变化是农村危房改造惠及贫困群众的一个缩影。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袭击贵州,年久失修的农村房屋倒塌、损坏十分严重。为此,贵州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16年至2018年,中央已累计支持60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改造危房,剩余的135.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已在2019年全部安排改造。

  王彩萍所在的代照岭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127户人家过去分散居住在沟壑峁梁之间,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危险。2017年,当地政府决定对代照岭村进行整村搬迁。到2018年底,40套乡村特色风貌的住房全部建成,白墙红顶的新房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村民史小平说,这些新房子绝对安全,“我们村里人是亲眼看着房子盖起来的,盖房用的材料货真价实。”

  按照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对1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去年底已经完成87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大部分搬迁人口脱了贫,今年剩余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

  重实际、听民意 让贫困人口住得舒心

  深秋时节,记者沿着硬化的柏油路驱车来到大凉山深处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火普村。透过无人机航拍镜头可以看到,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已经变成了白瓦灰墙、错落有致、焕然一新的彝家新村。

  走进村民吉勒次子的家,8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4个卧室,能够满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需要,客厅里干净整洁,46英寸的液晶电视能够收看有线电视节目,卫生间和厨房单独修建在小院里。

  “国家补助了2.7万元,我自己出了3万元,居住条件和以前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住得很舒服。”吉勒次子说,过去家里的房子破破烂烂,“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除了住房条件差,不少村民家人畜不分居,卫生条件很差。

  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村里修建彝家新寨,2017年上半年全部完成,79户贫困户全部易地搬迁,住进了客厅、厨房、卧室、洗手间一应俱全的新房子。

  舒心,还来自对群众意愿的充分尊重。山西省武乡县代照岭村党支部书记窦玉龙说,村里实施易地搬迁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村民意愿,采取了县城集中安置和就近移民安置两种方式。

  35岁的牛小玲一家住进了县城一套84平方米的房子。她告诉记者,这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上学方便,小区里还有扶贫车间,可以从事服装加工,每月收入能有2000元。

  但是,对于“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即便提供上万元的危改补助,他们也无力建房。武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高峰告诉记者,县里的考虑是归拢资金建设一批周转房,进行集中安置。武乡县型庄村周建唐等8名“五保户”去年就住进了村里建好的有取暖设备的“幸福之家”小院。他们说:“在这里住得安心,也很温暖。”

  农村危房改造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住房安全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创新推广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专业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提升了老百姓在农房改造中的主人翁意识,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农房改造的多方参与模式成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可就业、可发展 让贫困人口住得放心

  安居乐业不分家,住上好房子,挣到“红票子”,才算好日子。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危房改造已成为贫困人口的增收“助推器”。

  贵州盘州市保基苗族彝族乡陆家寨村,一个曾有上百户危房的布依族村落,经过危房改造后,以万亩水田、纺织、靛染、刺绣、小桥流水、榕树人家等为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来八方游客。“村子越来越漂亮,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回来发展,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村民张汉丹对未来充满信心。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火普村调研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告诉记者,火普村地势高,平均海拔达2700米,适合种植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物很少,以往主要靠种土豆为生,没什么出路。在四川省农科院支持下,村里从2018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高山草莓、大棚蔬菜等特色种养殖项目,现在已经初步见到效益,村里也开始有了集体收入。

  通过与四川省农科院进行党支部联建,火普村今年开始又引导村民种植蓝莓,初步规划30亩,如果明年七八月能种出效果,规模还将扩大,成为未来火普村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指着山下的一片片白色塑料大棚,火普村村民吉勒次子说,他家和其他三户村民承包了村里专业合作社的15亩大棚种植羊肚菌,今年收入了12万元,与合作社五五分成后,每家净挣了1万多元。

  在火普村当了大半辈子赤脚医生的安子拉曲也住进了新房。去年9月,安子拉曲家从养殖合作社认养的母牛产下了一头小牛犊,再过3个月小牛就能卖了,“估计能卖到8000元呢!”他开心地笑着说。(参与采写:吴光于、魏飚、李惊亚、王君璐、萧永航)

关键词:百姓身边事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