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委书记在植树造林工地。资料图片
郭凤莲(右)向参观者介绍大寨。资料图片
贺星龙(左)为村民看病。新华社记者 曹 阳摄
申纪兰(中)和村民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 雁摄
刘桂珍(左一)和学生交流。周亚军摄
山西长治太行山风光。人民视觉
70年砥砺奋进,70年风雨兼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三晋大地孕育产生了右玉精神、西沟精神,涌现了申纪兰、郭凤莲、贺星龙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这些先进典型人物是精神坐标、学习榜样,他们身上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激励着人们不忘本来、奋斗未来。
右玉历任县委书记——
一任一任干一山一山绿
本报记者胡健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新中国成立后,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从1950年春到次年秋天,全县成片造林2.4万多亩,各处栽树5万棵。从此,一场穿越时空的植树造绿“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起跑,一跑就是70年。
庞汉杰担任右玉县第五任县委书记,探亲结束要回右玉时,哥哥嫂子让他带些红枣度饥荒,可他带的却是松树籽。
“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的事,这是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的座右铭。
右玉探明的煤炭储量高达34亿吨。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兄弟县市大干快上搞煤炭开发。第十二任右玉县委书记袁浩基却没有盲目跟风,他疾呼:“绿色不进,风沙就进。耽误植树就是罪人!”
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在右玉工作12年,1991年即将调到另一个县。临上车前,他又返回办公室,拿上那把已被磨短了一寸的铁锹,摘上几片右玉的树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十七任县委书记赵向东,离任时最后一件事是参加干部义务植树;在植树现场与第十八任县委书记陈小洪进行工作交接,谈的是下一步怎么干……
如今的右玉县,已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从解放初期林木绿化率不到0.3%,达到现在的55%。
右玉县荣誉
◆全国治沙先进单位
◆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当好带头人走好致富路
当年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搞农业大寨是把式,搞市场经济大寨是新兵。
1991年,我45岁,带领村民开始二次创业。几年之内,我们创建了六七个公司,创建了“大寨”品牌,30多种土特产销售到全国。
我还记得再创业时的艰辛。当时,我们成立大寨羊毛衫厂,想派年轻人去上海学习技术,但集体账上根本没钱,路费都是管乡里借的。这样的窘迫处处体现,为了给村集体省钱,出去考察时两顿饭并成一顿饭也是常有的事。
我今年已过古稀,当年的铁娘子,现在也成了“铁奶奶”咯。但我逢人就说,虽然老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靠着这一股精气神,大寨又“活过来了”。现在,大寨村人均收入已有2.5万元。
近几年来,大寨又响应号召,关闭了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投入7000多万,完善了大寨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弘扬红色文化。现在,每年有30万人来游览大寨。
我曾经说,我是老党员,要带着全村人走致富之路。当了这么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我的议案基本都是围绕农村工作展开的。这是我的本行,我不能丢、也丢不掉。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对党的感情很深。如今,党的十九大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我们要领会好精神,大胆实践,努力把咱大寨建设成太行山上的小江南。
(本报记者乔栋整理)
郭凤莲荣誉
◆中国十大女杰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三八红旗手
扎根乡村19年的村医贺星龙——
扎根在乡村出诊不收费
最近,朋友圈、社交媒体都在传我在高铁上救人这件事,但我觉得没什么。就像在半夜熟睡之际,一个电话,会让我条件反射般骑上摩托去病人家里是一样的。作为山西省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的乡村医生,这19年里,我骑坏了7辆摩托车,在28个村子的路上穿梭无数遍。无数个春夏秋冬和日夜,这吕梁山南麓的一草一木,我都熟。
我今年39岁了。和我一块在卫校上学的人,都在县城、市里买了房子。我的孩子也在县城,但我只是偶尔去。不是不想去看孩子,我离不开这里。我还记得13年前的一个深夜,25里地外的贺德明老人给我打电话,说他“尿不出来,快憋死了”。我去给他插了导尿管,从那以后,我记不清往他家跑了多少趟,但没收过一分钱——他家太困难了。老人后来给我送了一面锦旗,我保留至今,上面写着“黄河优秀儿子,乡村最美医生”。
前几年,我一口气把写着药品欠款的十多本账本全烧了,我长舒一口气。这几年在扶贫政策大力扶持下,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大宁又是医疗改革试点县,基本的药品都不用再花钱。不仅如此,基金会还给我配了一辆面包车,让我觉得更加有劲。
就像种地一样,你辛苦劳作,庄稼不会骗你。这么多年,我把我电话号码发到了这里的每家每户,24小时不关机,坚持不收出诊费,徐家垛周边的人都知道这有一个医生叫贺星龙,这就足够了。
(本报记者乔栋整理)
贺星龙荣誉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全国“最美医生”
◆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一生跟着党一心为人民
西沟村1938年建立党支部,6户贫农入了党。逃荒来的李顺达是支部书记。老李讲,1943年西沟成立了抗战时期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穷人终于吃上了饱饭。
到1951年办起初级社,上山栽树,下沟修地,党支部组织群众:出大力、流大汗,改天换地向自然斗争。听党话、跟党走,下雨刮风不回头,腊月二十三不放假;土地少,万里千担一亩田。一年打坝,两年垫地,年年栽树。
几十年如一日,西沟的山全绿化了,“山上松柏核桃沟,河沟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发展农林牧”。河沟打坝造地500多亩,不但自己能吃饱还交国家公粮,最高的时候交过30多万斤的公粮,群众把好粮都交给国家,叫爱国粮。
有了共产党,我们翻身得解放;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到今天民富国强、走向伟大复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呀!所以西沟建起党性教育基地,我都给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们讲讲党课,一年一百多次。
鱼不能离开水,我们不脱离群众,群众就不脱离我们。我今年90岁了,年龄大了,但在党旗面前宣过誓,党需要我,我就一直干下去。共产党员就是要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到老干到老。
(本报记者周亚军整理)
申纪兰荣誉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道德模范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刘桂珍——
一肩挑四担矢志拔穷根
我这辈子挑了四副担子:41年乡村医生,31年代课教师,21年村支书,16年村主任,都是临危受命,都是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不变的初心。
40多年前,我的家乡、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因为地处偏远,缺医少药,看病特别困难。我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村里让我去参加培训,当赤脚医生。从此,我的命运和大山连在一起,和十里八村上千名群众的健康连在一起。
1988年,村学校没教师,我又接过担子,当起了代课教师,起初说干一学期,谁想一干就是29年。
有一年除夕夜飘着大雪,我和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包饺子,突然传来敲门声,病人有需要,我随叫随到。十里山路,记不清一路跌了多少跟头才到病人家。紧急处置了半个小时,病情缓解了,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时,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已是新年了。我放心不下病人,在她家守了一夜。
新农合是惠民政策,但村里老人多,听不懂、不理解,不愿意缴费。有个村民认死理,拍着胸脯说:“我身体好,不需要。”我只好先给他们垫上。没想到这一年他真得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愁得没办法。我跟他说,合作医疗费我已经替你交了,一下报销了1万多元。
我和乡亲们赶上了好时代,病有所医、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两不愁三保障。为了拔穷根,我带领村民发展起80亩苗圃,村民收入翻了一番,还套种猪苓等药材,每年能增收40万元。
(本报记者周亚军整理)
刘桂珍荣誉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
◆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