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2日拍摄的交城县污水处理厂内的二沉池。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这是7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交城县会立乡中庄村的庞泉沟水上乐园。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新华社太原7月9日电题:山水之变看交城
新华社记者王文化 魏飚
一首传唱多年的民歌《交城山》,让交城广为人知。
山西省交城县,地处吕梁山区,这个被称为“山水之城”的地方,正在经历新的山水之变。
治水治污:水变清变“靓”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了文水……”《交城山》唱出了交城的山水禀赋,也道出了人们望水兴叹的无奈。发源于交城的文峪河,是汾河的大支流,河水在交城山区转了个弯,流向了地势较低的文水县。
交城山多川少,多年来,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而环抱县城的两条“小河流”——瓦窑河和磁窑河,也因承载生产和生活的污水排放,饱受其困。
治水先要治污。记者近日在交城县污水处理厂看到,提标升级已经完工,提温保温工程施工正在紧张进行。经理范英杰说,改造后日处理污水将从1万吨提升到2万吨,能保证交城县城10多万人的生活污水处理,而且县城污水处理管网还在不断增加……
位于交城东部的交城经济开发区,聚集着70多家工业企业,曾是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山西上德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强景说,以前企业污水都是各自分散处理,企业多总量大,河流难以承受。如今日处理能力1.5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现在,50户企业废水全部进入新建成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其他企业管网正在加速推进。”马强景说。
在瓦窑河、磁窑河、白石南河“三河”交汇处,交城县通过采取截污治污、建设湿地等措施给河流交界安装了一个“总开关”。据介绍,这一项目受益的不仅仅是交城,它涉及太原、吕梁两市,流域面积广,覆盖人口多。
交城的水正在变清也在变美。在县城的磁窑河-瓦窑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施工现场,河道内正在铺设鹅卵石。施工方说,1号坝很快将蓄满清澈干净的河水,这里即将变为景观河道。磁窑河附近小区居住多年的居民张春飞说,我的房子将会升值为“河景房”。
这是7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交城县城北的卦山。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这是7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交城县一角。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植树造林:山更绿更“俏”
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的卦山,因形状类似八卦而得名,山中古木新树连成一片,绿色遍布。
作为山西第二大林业县,如今,交城县森林覆盖率达54%以上。
“这源于持续开展的绿化工作。”交城县林业局局长吴红清说,这些年,交城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扩大黄土高坡绿色“版图”。
80岁的太原游客陈月兰告诉记者说,她和老伴儿多次来卦山登高,相比10多年前,交城的山越来越绿了。
“2016年以后,栽种的品种也不一样了。以前以侧柏、油松为主,不利于防火、防虫害。现在栽种的苗木选用金枝槐、金叶榆、西府海棠、黄栌、木槿等,呈现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吴红清说。
矿山由此发生变化。在岭底乡的一个山沟里,大面积的矸石山正在披上绿装。山西焦煤汾西中兴煤业煤矿负责人说,这是一个“V”字形的山沟,煤矸石倾倒这里后,马上进行移土植树。一家工业企业负责人说,而今企业出现环保问题,一次警告,再犯就不能在交城投资办厂了。
这是7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交城县庞泉沟镇的苏家湾村。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这是7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交城县西石侯村的瓦窑河、磁窑河、白石南河“三河”交汇处。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依托山水:开旅游“新篇”
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水相间,森林覆盖率高达74%,是黄土高原难得的绿洲,有“华北绿肺”之称。
在庞泉沟镇的苏家湾,当地结合山水美景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出数十家农家乐。苏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继生介绍,他们通过对接旅行社和“华北第一漂”等旅游景区景点,更多村民实现了就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创办了旅游开发公司,仅2018年苏家湾欢乐谷景区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大大带动村民致富。
依托山水资源,近两年交城还在发展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2018年7月,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场高水平的自行车挑战赛,接着又举办了康养交城旅游季暨白木耳采摘文化节……
今年6月2日,“大美交城、古韵磁窑”全国山地半程马拉松比赛在交城县鸣枪开跑,比赛起点和终点均设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磁窑村。一名参赛选手说,这是一次难忘的“半马”比赛,城区街景、乡村美景令人流连。
“交城正在打造山水‘新名片’。”交城县县长张潞萍介绍,山水康养元素已融入交城旅游方方面面,近两年,交城大力发展禅修康养、运动康养、生态康养、文化康养等新业态,卦山、玄中寺4A级风景名胜区着力打造禅修康养区;庞泉沟水上乐园、果老峰户外休闲运动小镇重点打造户外休闲运动示范区;以柏叶口水库、吕梁英雄广场为核心的文化康养区正在成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这是7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交城县会立乡柏叶口村的柏叶口水库。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7月2日,在山西上德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强景在曝气生物滤池前观测污水处理情况。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