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文明对话需要更多跨文化人才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6-02 12:45:53
分享:

  【强国密码·人才会客厅】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主办】

  本期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柳学智

  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赵丽君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罗旭

  阅读提示:

  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欢迎,但中国在参与全球化治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却时常遭遇跨文化人才短缺的掣肘。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中国对跨文化人才的渴求与重视。本期特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跨文化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资料图片

  1.必备素养:肩负起中国立场和时代使命

  记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跨文化人才具备哪些素质,应对哪些任务和挑战?

  黄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跨文化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举足轻重成败攸关的作用。真正的跨文化人才需要精通中外文化,具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坚定理想、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达的广博学识、开放的全球视野、出众的领导力、协同的合作精神,通晓世界规则,能处理和应对跨文化事务及挑战。

  黄维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必将日益需要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人才,引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只有主动夯实人才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跨文化人才,才能支撑这项伟大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柳学智:中国在不断创新变革,国际形势在深刻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越加深化,中国全球化融入越深越广,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全面对接国际规则,必然需要大量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跨文化人才。

  柳学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进,中国和相关国家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跨文化人才要一手托两边,中国和世界,才能真正把握国际发展之规律,对接二者之需求,寻找最大公约数。推进交流合作共赢,使世界各国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

  跨文化人才,还必须具有世界性眼光和历史性眼光,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唯如此,才能在全球层面看待审视形势和问题,才能具有在国际社会自主设置议题、主动发声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够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重任。

  赵丽君: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当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的合作与支持。跨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将成为我国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他们需要有中国立场和时代使命。

  赵丽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有两个使命,一是要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责任,先把中国自己的事业建设好,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稳定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二是更大的责任,就是作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一分子,需要我们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在国际舞台上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因此,当前,我们既要站稳中国立场,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要有国际化视角来担当创新,为人类社会和平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2.现实情况:高层次跨文化人才短缺

  记者:我国的跨文化人才培养面临着哪些问题?

  黄维:我们在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上仍显不足。主要是理论知识大于实践认知,许多人才对于跨文化的认识停留在物质、艺术形式、语言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上,而涉及深层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方面比较少,不能满足深层次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比如,会说外国话、会写外国字的译员不少,而真正深入了解外国政策法规、决策程序和民心走向的专家不多,因而在对外交往中时常出现“看似听懂了、其实根本没明白”的情况。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员较多,而了解中小发展中国家相关情况的人员较少,对外交往中用英语包打天下的情况极为普遍,涉外人才储备中冷热不均、地域失衡的情况非常突出。

  此外,目前我国的跨文化人才培养仍缺少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人才流动、培养及派遣学习等方面缺少制度设计,导致跨文化人才的实践锻炼不足。对于国外人才的吸引以及配套政策尚有待完善,各国留学生的比例仍有待提高,青年人才交流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创新,全方面的文化融合仍有待深入。

  柳学智:跨文化人才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全球化竞争中,我国跨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符合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新挑战新要求。

  目前,跨文化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等教育中对跨文化人才培养起步晚,院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国际化素养培养相脱离,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偏重技能性训练,在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化掌握方面欠缺。

  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其他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掌握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也很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为,更是软肋。

  赵丽君:中国是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很强的国家,所有文化产品的展现形式都是中文。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交往需求,我们的多文种文化交流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国外想了解你都不知从何处了解。

  另外,中国虽然日益加大了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但教育培养队伍方面依然积累不足。因此人才总量、产品数量都不足,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是没有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教育培养和实践使用是脱节的,外语和专业教育是脱节的。

  三是对跨文化交流的核心人才队伍重视不够,尤其是对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队伍的重视不足。这支队伍担负着将中国当代文化传播出去,将国外先进文化翻译引进来的重任,在他们的培养使用上应给予更多重视和支持。

  3.培养目标:具有全球性竞争力

  记者:如何持续培养出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跨文化人才?

  黄维:跨文化能力是多层次的,不只是认知方面的语言交流,还包括跨国交流的适应性和宽容开放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培养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跨文化人才,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健全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将跨文化教学内容融入育人环节,建立与国际组织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首先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改变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还要改变教育组织形式,包括组织机构、教学机构和设施机构,要打破传统学校的教学方式,探索使用项目式培养、学习社区的途径。其次,积极建设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最后,进一步明确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跨文化育人理念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柳学智:培养跨文化人才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跨文化人才,必须坚持“以我为主”,通过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实现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让全球的跨文化人才都为我们的国际化进程服务。

  跨文化人才工作在我国涉外领域第一线,在外代表国家形象,其行为工作涉及国家利益,所面临的意识形态等斗争隐蔽而尖锐,因此在培养使用上要有一条主线,就是以我为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另外,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们要更多关注培养熟悉相关国家情况的跨文化人才。在出国留学上,引导中国学生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留学;在来华留学上,将更多政府奖学金放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上的留学生上。

  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孔子学院的作用发挥,加强跨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培训。要调动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到跨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中来,让企业、社会组织更多承担责任、发挥作用。

  赵丽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性。要将国家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新时代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化规律和国情相结合,是“和而不同”。因此,对跨文化人才来说,深谙本国国情文化是第一位的。我国跨文化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国情,能够从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汲取中国智慧。

  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跨文化人才建设。全面分析我国外事外交、经济社会、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骨干跨文化交流人才队伍现状,发现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建立人才库,制定重点人才培养规划。

  要善于以项目平台为基础,加强骨干翻译人才培养。如这次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这就是很好的培养和锻炼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的项目平台。

  此外,还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观念,即以全球性眼光审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性变革,最终使我们培养的跨文化人才具有全球性竞争力。

  原标题:文明对话需要更多跨文化人才

关键词:文明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