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4小时即时新闻

建设好家乡 守护好边疆

来源: 人民日报  
2019-05-04 10:11:41
分享:

  独龙江乡群众有这份志气——

  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已有一段时间,但身临独龙江乡,依然可以感受到乡亲们的幸福和欢乐。山间江边,感恩的歌唱响了峡谷,真情的话盈满了火塘……

  “祖国是个大家庭,我们也要为大家庭出份力!”连夜开会落实总书记回信要求,进村入户宣讲总书记回信精神,“老县长”高德荣更忙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说的,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独龙江乡群众有这份志气!”

  建设家园的那股子热劲上来了

  翻开厚厚的影集,曾担任帮扶工作队副队长的郭子孟拿出一张老照片。那是当年修建乡村公路的场景,画面令人过目难忘——一块巨石横亘在路基上,一群独龙族群众有的用钢钎撬,有的用木棍扛,还有的干脆用肩膀顶,眼神中透露出一往无前的坚毅和果决。

  “听说这是独龙族头一回自己修公路,乡亲们能把命都豁出去!”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却是等不来,靠不上,也要不到的。独龙族群众很认这个理儿,可关键是怎么激发乡亲们心中的“小宇宙”。

  上海市在普卡娃旅游特色村建设中就很“讲究”——项目主体部分由工程队完成,而平整地基,运送沙石,房顶加铺茅草由群众互助实施。积极建设家园的那股子热劲上来了,“千人歌,万人吼”的大场面又回来了。

  从龙元村往孔当村的半道上,有一家名为“龙仲”的农家乐,看似不起眼,但它是独龙江乡首家农家乐。直到上世纪90年代,独龙族群众的市场观念还很弱,交易物品摆在路边,主人藏在林子后头的现象还有。“龙仲”农家乐老板和晓永年少时就背着干粮、被褥帮人赶马到县城,后来跑运输赚了些钱。2013年,和晓永贷款5万元办起了农家乐,还成功引种重楼和草果。现在,有10多个贫困户跟着和晓永做起了生意。

  山门打开了,见识过外部世界的独龙人更钟情自己的家乡。这里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之一,森林覆盖率约93%,秃衫、珙桐、楠木、紫檀等珍稀树种在此分布。行走独龙江边,常被出没在森林里的戴帽叶猴吸引。从德宏读书回来的木思忠当起了护林队长,带领队员守护着5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薪酬不高,一次巡山来回走两三天,“辛苦是辛苦,但这么美的林子,只有在独龙江有,心里就会踏实不少。”

  巩固脱贫成果,一天也耽搁不得

  虽然已实现整族脱贫,但巩固脱贫成果却是一天也耽搁不得。最心急的还是高德荣,“持续稳定脱贫靠的是产业,独龙江到处都是宝,但先得把绿水青山守护好,可不能瞎干胡搞哩!”

  除了“老县长”外,高德荣近两年还有新称号——“草果专家”“重楼专家”,重楼是云南白药的重要原料。跟他下乡,车子随叫随停。老爷子从车上跳下来,脚蹬雨靴,三五步就爬到对面山坡上,记者撵都撵不上,“这片苗长势不太好。”老爷子嘟囔着,俯下身拨弄起草果苗来。一进村委会,高德荣见到村干部就嚷,“你们草果杂草除得不勤,种得也太密了些!”

  山门洞开,独龙人已融进外部大市场,要想稳定增收,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反复比选,高德荣选中了草果——草果是烹调香料,市场需求旺盛,同时适应荫蔽、潮湿环境,独龙江乡正合适。林下种草果,既利于草果生长,又可以保护生态,“林下经济”成了高德荣挂在嘴边的高频词。

  为了推广草果种植,高德荣自掏腰包建起示范基地,免费培训村民,再请他们管理草果。3年挂果后,组织乡亲们观摩采摘。很快,全乡6个村中有5个村种植草果,乡里的草果加工厂也完成了基建。

  最北端的迪政当村海拔太高,无霜期短,草果难成活。好在这里有野生重楼,2018年每公斤收购价在1200元左右。2014年,迪政当村8户党员带头试种,现在已种植近百亩。

  眼下,独龙江乡的林下经济初具规模。乡党委书记余金成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乡种植草果6.8万亩、重楼1723亩、羊肚菌403亩、黄精40亩;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也加入农村电商产品目录。

  这些年,外界对独龙江的旅游热情越发高涨,高德荣和乡里一班人瞄准的却是高端旅游。“照这个标准,独龙江基础设施还欠缺,接待能力有限,特别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差着一大截,不着急,先把内功练好。”高德荣说。

  靠高素质人才,奉献家乡奔小康

  马库村的江志高每天早上刷牙、洗脸、叠被子,收拾停当后,习惯性地将家里的内务发到群里“晒一晒”。“每日一晒”已成为不少独龙江乡群众的日常。江志高过去住在山里,常年赤脚,直到2014年住进安置房后才睡上床。“刷牙、洗脸、叠被子,还有进屋换鞋,都是干部手把手教的。”江志高腼腆地笑了笑。

  2017年,大学生村官余明花刚到独龙江,一天路过一村民家,进去讨口水喝,却很难接受屋里难闻的气味。又走访了好几家,情况大同小异。余明花意识到,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生活习惯、文明意识还没培养起来。

  余明花先往村干部家里跑,让村干部带头搞家庭和个人卫生,随后到村民家里一起整理内务。厨房怎么收拾、客厅怎么打扫、卧室该怎么整理,一样样示范……最后把整理好的屋子拍照发到微信群里。

  晒的照片受到村民点赞后,大家伙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分数最高的人家,可以得到流动红旗,还会有洗衣粉、拖把、衣架等小奖品;落后者就坐不住了,赶紧回家整理家务。

  这就是独龙族群众天天练习的“内功”——融入现代文明社会。

  陈清华和高琼仙分别是独龙族第一位博士和第一位女硕士,这样的头衔对他们而言,其实意味更多的是责任。前阵子,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项目找到了陈清华,请他负责独龙族等民族医药抢救、挖掘和整理的课题。从事民族医药研究多年,陈清华觉得,“所学能服务家乡,造福人民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之后,高琼仙选择回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工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独龙人还是太少了,奔小康,需要一批素质高,能吃苦的奉献者。”丈夫李迎春是高琼仙的独龙族老乡,一名动物学硕士,常年跟踪戴帽叶猴。夫妻俩平日聚少离多,但奉献家乡,他们甘之如饴。

  2018年,独龙江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上小学三年级的普艳芳面对记者,流利地朗诵着喜爱的诗句。父亲普光荣,是独龙族第一位空军战士,在一旁含笑看着女儿,眼里盛满希望……

关键词:家乡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