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各种热量爆表的饭局,容易让人囤积脂肪,危害健康。吸引市民“动起来”尤其需要通过运动燃烧卡路里。据报道,如今拖家带口、叫上一众亲朋好友一起运动,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最流行的过年方式之一。春节期间,上海全市近千处公共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房、市民球场、市民体质监测站等各种类型的场馆设施坚持向市民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健身环境。(2月7日澎湃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喜欢运动的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App快速查看场馆的空闲情况,并能在线上预定场地,运动健身非常方便。有市民感慨,“互联网+”,让部分体育场馆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体育场馆使用效率也由此得到了提高。
这些年,为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各地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就连一些县甚至乡镇也建起了标准体育场馆。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使用情况看,有些地方的体育场馆利用率并不高。
不少场馆实行的多为朝九晚五工作制,结果是“你上班,我开门;你下班,我打烊”。有的别说春节等长假期间不开放,即便是双休日,也多是“铁将军”把门。这样的资源浪费,着实可惜。
导致这种供需关系错位的症结,主要在于一些公共服务单位在服务理念和手段上,还没有与民众的健身需求“对表”。体育惠民是否落到实处,既要看建了多少场馆,更要看建好的场馆,是否实现了物尽其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物质条件的改善,给不少人带来了一个“副产品”:肥胖焦虑。“管住嘴,迈开腿”也成为对于很多人储蓄健康的最好忠告。但是,人大都有着与身俱来的惰性,“能坐车,不走路”;能躺不坐,能坐不站”也是很多人的习惯。
民众健身,多属个体行为,是否爱好运动,取决于个人兴趣。但是,如果政府善于通过常识普及、活动吸引、开门迎客等积极方式,把喜欢运动者“请”进体育场馆,并由“体育交友”,带来“健身搭档”,进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是完全有可能的。
就此看,春节长假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成为更多城市节日的“标配”。而且,这个“标配”,同样也要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上下足功夫,让参与者一次次的健身体验中产生获得感。
除了春节期间,平时的体育场馆,也应完善错时、延时开放制度,实行体育服务与健身需求的精准“对表”。这既是扩大公共体育资源共享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强市应有的内在品质。(印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