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每一个春天的故事,都从土地解冻开始。四十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农民与脚下土地的关系,中国农民有了空前多样的新选择。他们的每一次远行和回归,每一次就业和创业,就像落在纸面上的点和线,勾勒出了人生新轨迹,也重新描画了中国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融合的新图景。四十年,中国农业的改革发展史,也就是农民创造性尽情释放的历史。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激发乡镇活力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一家乡镇企业,它的创始人是出身农村的鲁冠球。1944年鲁冠球出生在浙江钱塘江畔,一直不甘心捆在土地上受穷。1969年,中央鼓励公社开办农机厂。当时,24岁的鲁冠球以4000元家当,带领着6个农民,创办了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
改革开放后,1984年,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乡镇企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
从1982到1986年,中央连续通过一号文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时期。随着农村工业的悄然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出现了“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三种不同特点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华西村的吴仁宝和万向的鲁冠球是中国乡镇企业最耀眼的“双子星”。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达到4700多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超过8000万人。改革开放像春雨浇灌干涸的大地,农民的创造力破土而出,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农民。
举世罕见的“民工潮”为中国经济起飞提供充足动力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进城提供各种劳务,为农民合法进城务工开了一个口子。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顺乎自然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像解冻后涓涓细流由乡村汇入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形成了举世罕见的“民工潮”。
1996年,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超过8000万人,2004年这个数字是1.2亿, 2017年是2.86亿。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壮大并更新了中国产业大军。农民也在进城打工中改变了自己,张全收就在滚滚流动的民工潮中,把自己从农民变成了创业者。
融入城市的乡村年轻人城市成为新主场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坐在家里完成生活必需品的采购成为常态。快递业应运而生,快递员成了随处可见的职业。2018年,涌入一二线城市的从业大军中,快递员达到了300万人。
陈亚康来自河南商丘农村,是生鲜商品快递员。每天清晨6点,就准时等待着来自仓库的货物,最后一公里的把控,将由他站点的其他配送人员共同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陈亚康的父亲来到上海打拼,陈亚康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上海,作为新生代农民工,陈亚康这代人对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今,陈亚康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均由公司缴纳,每个月还有上万元的收入,在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借助贷款逐步在城里安家落户。陈亚康说,以前买车买房很遥远的梦想,最近这两年也实现了,非常开心。
今天的城市,比几十年前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它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乡村的年轻人,城市也成了他们的主场。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张红宇表示,到了2017年,中国农民总量还有5亿多,有2.1亿在农业内部就业,2.86亿在农业外部就业。1978年,在整个劳动力构成中,农业劳动力占比是70.5%,到了2017年下降了27%,一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很漂亮。
回乡创业的新农人致富带头的新榜样
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采取各类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劳动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这成为了农民从外出到回流的一个转折点,一些在城市完成了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抓住机遇,开始返乡创业,他们被称为“新农人”。
2013年,学业有成的邓武杰放弃百万年薪,从广东回到家乡湖南创业。邓武杰决定用电商帮农户打开销路,最大的困难却是转变农户的思维方式。为了扭转观念,邓武杰带领团队到木洞村蹲守三个月,走访农户,免费培训农户。2016年,木洞村的农户平均增收3000元,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收入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发展,2017年,从城市回到农村的人数达到9000万,其中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740万。爱农村、懂农业、会经营的新农人不断增长,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农民成为了当今中国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民从离乡到返乡,从农村人到城市人,从就业到创业,亿万中国农民越来越有意识地寻找时代机遇,越来越频繁地改变生活方式。农民是遍布中国大地的像素,每一个像素的变化,都在描绘着新时代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