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新闻频道 >> 长城内外

笔尖舞者,匠心致远—— “滇派内画”记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2018-11-13 09:16:46

  孙鸿雁在进行内画创作。

  新华网昆明11月13日电(罗春明赵普凡)在昆明闹市的一座写字楼中,孙鸿雁的工作室格外幽静,古色古香的架子上,摆满了绘有精致图案的瓶瓶罐罐,特别的是,这些图案都绘在瓶子内壁。

  那是她和学生们多年来的内画作品。1996年,20出头的孙鸿雁只身从故乡山东来到云南,闯荡的“本钱”,除了借来的几百块钱外,就是这门内画手艺。

  20多年过去了,内画在云南扎下了根。她说,如果到自己画不动的那天,还不断有人在传承这门技艺,那会是自己最欣慰的事。

   入滇记

  内画出现于清代,最初是一门画鼻烟壶的技艺,以特制的细笔,伸入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内反向作画。现代内画技艺有京、冀、鲁、粤、秦等流派。

  “最初从电视上看到内画技艺,很好奇。”方寸之间挥洒的魅力,一下就吸引了孙鸿雁。从好奇到着迷,最终在15岁那年,拜入鲁派内画大师张广庆门下,一头扎进了内画世界。

  一次到云南旅游,再次改写了孙鸿雁的人生轨迹。“我对云南很痴迷。”孙鸿雁认定,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是内画创作的宝库。

  没多想,她收拾行囊便来了云南,但初期的日子并不顺心。经济上的拮据,孙鸿雁倒很坦然,但内画遭受的冷落和排斥却让她没少偷偷抹泪,“很多人不认可,说这不是云南土生土长的技艺。”

  孙鸿雁笑称自己“很倔”,“想做的事,10头牛也拉不回来。”凭着这股倔劲,她将云南元素引入内画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滇派内画,并在2012年成功申报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云南工艺美术的空白。

  “内画流派主要是从地域上区分,技艺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孙鸿雁看来,滇派内画还是有很多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特质。

  最基本的区别是创作工具,“云南的金竹柔韧性好,画笔就是用金竹制作,内画颜料也来源于云南众多的矿物质。”孙鸿雁说,艺术创作要回归自然,因此,滇派内画的工具也都来源于大自然。

  滇派内画最显著的特征还是题材上的“云南味”。为收集创作素材,孙鸿雁跑遍了云南各地,从自然风光到历史文化,从花鸟鱼虫到民族风情,“云南元素”在她的笔尖静静流淌了20多年。

  《云南26民族套组》《云南民族画套》《香格里拉深秋之韵》······这些年,孙鸿雁的一系列内画作品频频获奖,她也收获了“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内画艺术大师”“大国工匠”等荣誉。

  “我对云南有故乡的情怀。”与荣誉相比,孙鸿雁更看重的还是内心的富足,对于外界把她视为滇派内画的创始人,她也看得很淡,“这要留给后人去评说,我要做的是把滇派内画不断完善。”

  孙鸿雁在进行内画创作。

   生存记

  哪怕荣誉等身,滇派内画和很多非遗技艺一样,也面临生存的困惑。

  刚来云南那段日子,孙鸿雁曾在酒店画画,也曾在街头摆摊,生存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即使境况窘迫,她思考的问题也并不局限于如何卖画糊口,而是这门技艺的存活和发展。

  “能经受住时光洗礼的技艺,都与时代有关系。”吃过不少苦头后,“生存困惑”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孙鸿雁认为,“被时代需要”是传统手工艺得以存在的关键。

  接下来的日子,如何让滇派内画“被需要”成了孙鸿雁琢磨最多的问题,但她自始至终都很清晰的一点是,无论怎样适应时代,内画技艺的根和魂不能丢。

  “手工绘制是内画之所以成为一门技艺的根本。”在孙鸿雁看来,手工绘制所承载的工匠精神、艺术感,以及由此生发的情感,是内画技艺的魂魄,“内画和人一样,是有内涵的。”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孙鸿雁不断设计具有实用性的作品,挂件、香包、香水瓶····一系列融合传统技艺,又不乏时代感的“伴手礼”不断加入滇派内画家族,她甚至还用上了“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推广滇派内画。

  “市场化发展和非遗传承不矛盾,”孙鸿雁并不讳言非遗技艺的市场化,“通过市场解决生存,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传承和发展。”

  作为旅游大省,云南为滇派内画提供了扎根土壤。多年前,孙鸿雁就将滇派内画的产品聚焦于旅游商品,除此之外,“私人订制”也是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不断参加各类展会、博览会,推广滇派内画,“商业和艺术两条腿走路,市场收益反哺创作。”

  孙鸿雁觉得,手艺人不仅要“低头创作”,还要“抬头看路”。她一直都很关注文化产业的方针和政策,“导向是什么?方向在哪里?我就跟着政策走,非遗传承和发展才能契合时代走向。”

  在她看来,不同时代的文化呈现方式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非遗技艺自然不能固步自封,“要打开思路与时代接轨,而不是躲在斗室,最终走入死胡同。”

  孙鸿雁的滇派内画作品。

   传承记

  尽管只有43岁,但孙鸿雁很早就开始了滇派内画的传承。“非遗是国家和社会的,不是个人的,”孙鸿雁说,非遗传承人有责任以开放的胸怀和格局传承技艺,“不能只想着保住自己的饭碗。”

  2014年,滇派内画传习馆开馆收徒,孙鸿雁对招收的徒弟全部免费传授技艺。在此之前,她创立的云南鸿雁内画艺术研究院,也早已开展了对滇派内画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但孙鸿雁传承的主阵地还是在高校。从2000年开始,她陆续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内画选修课,“在高校做传承,生源稳定,传播面广,学习周期也有保证。”

  “压力很大。”初上讲台,孙鸿雁只能给学生讲授技能层面的东西,却说不出太多内画的文化内涵,更让她尴尬的是,经常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

  “功夫在诗外,知识面太窄了。”倍感压力的孙鸿雁又扎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不断涉猎古诗词、戏曲等,家里、工作室全堆满了书,她甚至开始用中国哲学思想来解读内画。

  日积月累,孙鸿雁打开了内画更广阔的天地,她的传承也逐渐体系化。现在,她都是先通过大量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云南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之后才是技艺的传授。孙鸿雁说,她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手艺人,而是对非遗技艺心怀敬畏的“文化传承者”。

  学习内画技艺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出师,孙鸿雁对学生的要求也很明确,“人品第一,沉得下心。”20多年来,她免费教授的徒弟和学生超过千人,但真正从事内画技艺的大概只有200人左右。即使如此,孙鸿雁仍信心满满,“传承是个漫长的过程,我的学生也会成为传承者。”

  “人要活得明白”是孙鸿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多年来,她的收益基本都投入到滇派内画的传承上,“别人说我傻,但我特别享受付出带来的快乐,这是物质享受难以得到的。”

关键词:匠心
责任编辑:李丹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