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栏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塞罕坝:绿色发展不停歇

来源: 河北日报  李 巍 陈宝云
2018-10-10 15:43:46
分享:

  夏末,车子驶进塞罕坝,葱茏茂密的林子、乌亮油绿的林子,倏地迎面扑来,染绿了记者的视线。一年不见,眼前的万顷碧波依旧气势恢宏,浓烈的松油香味儿依旧沁人心脾。

  一年前的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公开发布。总书记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不忘初心,不负新时代使命。再上塞罕坝,我们记录着这里发生的新变化:林场最后1万多亩的攻坚造林任务已基本完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也在不久前达成,创了当时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交易价……同时,在这些新变化的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感受到:在这里,有一种东西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三代建设者用56年的奋斗铸就的精神本色: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攻坚造林任务基本完成,但追求绿色发展的脚步不停歇

  “忙啊!”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见到记者后,感慨最多的话。

  这一年里,来林场考察的人很多。这其中,有位特殊的“客人”。

  去年12月,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刘海莹和他的同事们从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地球卫士奖”的奖杯。颁奖仪式后,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希望有机会走进这片林子,亲身感受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埃里克·索尔海姆没有食言。今年6月30日,他来到塞罕坝,登上阴河分场的亮兵台,眼前莽莽苍苍的林海带给他深深的震撼。他说,塞罕坝人获奖是实至名归。

  纷至沓来的荣誉让塞罕坝人置身耀眼的光环下。面对荣誉,他们保持着十足的清醒。

  “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肯定会半途而废。”刘海莹说,他经常在大会小会上跟职工们讲,出名了,更多的是一种鞭策。“牢记使命的信念,我们不能丢。”

  在月亮山望海楼下,记者看到,40度左右的斜坡上覆盖着厚厚的“绿毯”。再走近点,能看到上面错落有致的樟子松,几十厘米高的幼苗长势喜人。

  这一年,塞罕坝人向这样的石质阳坡开战,最后1万多亩的攻坚造林任务基本完成。由于坡陡,依然还要靠人一趟趟往山上背树苗。

  除去政府补贴,林场需要自筹资金500多万元造这1万亩林子。而这1万亩,对整个林场来说,增加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1%。

  值吗?记者问。

  当然值!刘海莹说,改善气候条件、推进生态建设,每一亩林地都能发挥各自的效益。

  攻坚造林任务基本完成后,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接近86%的饱和值,除了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塞罕坝已无林可造。“无林可造”,没有让塞罕坝人停下脚步。刘海莹说,他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上,林子要更美,综合效益要更高。

  有了更先进的监测网络,但森防弦不能松

  夏日的塞罕坝,已经出了防火期,但海拔1940米的亮兵台望海楼里,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并没有轻松多少。

  “四周无情况。偏西风6至7级,能见度很差。”一位参观者看到瞭望报告中不断重复的内容,禁不住质疑,“不会是后补的吧?”

  一旁的刘军憨憨一笑。“这哪能补啊。进林子的人多了,我们防火的任务更艰巨了。”说话间,刘军再一次将视线投向远处苍翠涌动的林海,那里,不仅有先辈走过的路,还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忘初心的身影在埋头苦干。

  防火是塞罕坝的生命线。这一年里,林场加大科技投入,加装了林火视频监测系统、红外探火雷达、雷电预警监测系统,8架无人机即将投入防火巡逻执勤。先进监测网络的建立,没有让这里的防火弦松懈分毫。

  林场扑火队队长于艳明将每10名队员分成一组,轮流值班。他说:“监测网络再先进,也不能百分之百覆盖,更无法百分之百准确识别着火点。是烟是雾,还是需要人来判断。”

  “我们现在有116名专业化扑火队员,220名半专业化扑火队员,263名专职护林防火人员,9座望海楼,14个固定防火检查站。紧要期,需要全员出动。”刘海莹说。

  如果说防火是场永不终止的战斗,防虫亦然。

  在林场森防站站长国志锋眼里,万木丛中的些微色变,是他最关注的地方。指着不远处几棵长势不佳的樟子松,他告诉记者:“那几棵树苗发红,应该是鼠害所致。”

  根据去年秋季的调查预测,今年塞罕坝落叶松尺蛾病虫害将达16万亩。如此大的面积,十几年未遇。国志锋介绍,今年5月18日,他们动用了两架直升机助战,10天共飞防12万多亩。不过,飞防好比地毯式轰炸,并不精细,剩余4万亩的陡坡峭壁,则需人工处理。

  这段时间,国志锋和他的百余名伙伴,每天凌晨3时到达作业地块,背着重约30公斤的药剂和设备,一直忙到晚上,有时深夜才能到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样的“人虫大战”,每年会从4月持续到9月底。

  任何先进设施、高科技手段,都不能代替人的坚守。刘海莹介绍说,今后,防火队员只会增不会减,森防队员还是要用脚步去丈量山岭。“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永远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

  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绿色“变现”严守“生态红线”

  风吹树叶的天籁之音,琴韵笛声的悦耳旋律。前不久,一场饱含绿意的2018塞罕坝森林交响音乐会在塞罕坝王尚海纪念林举行,悠扬的旋律将塞罕坝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植入人们心中。

  这一年,塞罕坝火了,知名度的提高,直接带动了游客数量的攀升。而暴涨的客流,正成为塞罕坝的新烦恼。

  刘海莹有点发愁。塞罕坝一年的最大游客接待量只有50万人次。客流集中涌入,怎么吃,怎么住,想想就让人头疼。

  更让刘海莹担心的,是林场里的一花一木如何承受。

  各种管理手段都上了。在林区的稽查站、防火检查站等地,林场职工不厌其烦地叮嘱游客,要在规定区域活动,不要擅自闯入林地。对于找不到住宿地的游客,林场职工会劝导其分流到附近的御道口、乌兰布统等地。

  面对送上门的真金白银,塞罕坝人没有冲昏头脑。经济账和生态账,小账和大账,他们依然算得很清。这一年来,塞罕坝林场科学分析承载力,严格控制新建旅游景点及设施的数量规模,严守生态红线。他们制定出台了《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2017-2030)》《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18-2030)》《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建设规划》等,将生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

  7月26日,塞罕坝与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每吨碳汇量卖到了25元,创了目前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交易价。

  此前,面对踏破门槛的求购者,刘海莹总觉得交易价还没达到预期,他要再等等。他曾说:“我对这片绿水青山有信心。”

  而今,终于迎来了首笔碳汇交易,交易量虽不大,但刘海莹觉得意义非凡。“这说明生态产品正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保护环境是能受到褒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关键词:塞罕坝,绿色发展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