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青海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年 倾力守护“中华水塔”

来源: 人民日报  
2018-09-01 07:46:54
分享:

青海玉树,美丽的隆宝湿地。韦槿钦摄

  夏季,记者在青海采访,随处可见丰腴的草场、茂密的森林、湛蓝的天空、如织的游人……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有着“中华水塔”的美誉,而守护这一“中华水塔”的主力军,是三江源头、江河两岸的天然林植被,是那些放下斧头油锯、扛起铁锹树苗的护林员们。

  荒山绿了——

  南北山从不毛荒岗变为如黛青山,西宁“逆袭”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站在西宁市的北山上,满目青翠。西宁城区犹如一片细长的柳叶,被南北两山的绿海紧紧环抱。西宁主城区位于南北两山的山谷之间,以往沟岭相隔,地形破碎,土壤贫瘠,植被稀少,“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

  而今,南北山森林覆盖率已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2015年,长期缺林少绿的西宁更是实现了生态“逆袭”,一跃成为西北首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省会。

  大变化主要源于大工程。1989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了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此后一直由省委书记或省长任指挥部总指挥。青海省级、西宁市级各单位分片划定承包区,开展荒山绿化工作。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后,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在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资金的支持下,荒山绿化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两大工程累计绿化荒山31万亩,南北山逐步从不毛荒岗变为如黛青山。

  南北两山“变脸”背后,除了给力的天保工程好政策,还有很多人的超常规付出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北山上有个叫大寺沟的绿化区,46岁的段国禄在这里已经工作生活了27年。“记得1991年刚来时,山上连草都没有。我们平整山地,然后从山下抬水,一棵棵栽树、浇树。”

  “山上种树本来就不容易,遇上恶劣天气就更困难了。”段国禄回忆,1994年曾下了一场暴雨,至少有200亩刚种的树苗全被冲毁了,差不多1个月的活全白干了。大雨冲得倒树苗,但冲不垮林业工人的干劲!大雨过后,工人们又上山重新挖坑种树。

  27年来,段国禄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大山。他把家安在了山上的管护房里。段国禄说,现在两个孩子在城里上学,他和妻子范英会在山上一直种树、护树。

  青海省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是绿化南北两山的重要保障。青海省林业厅副厅长杜海民介绍,2002年,青海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参与西宁南北山绿化的单位和个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绿化用地可以确定给绿化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凡属于西宁南北山绿化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享受免征营业税等优惠政策。这提高了各绿化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西宁市将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目前西宁市已经启动了南北山第三期绿化工程,全面绿化西宁通向大通、湟中、湟源三大县城的主要通道两侧的宜林荒山,到2020年“再造一个南北山”。

  记者驱车从西宁去大通采访,沿途看到,苍翠的圆柏、云杉将蜿蜒的群山裹了个严严实实,察汗河清可见底,一路欢歌流入黑泉水库。

  生态好了——

  “中华水塔”水量更足水质更清,珍稀野生动植物明显增多

  从西宁市驱车往北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林场林区总面积169万亩,其中天然林管护面积为145万多亩,是青海省最大的天然林工程保护区。

  “北山林区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北山林场场长赵昌宏介绍,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恢复了2个营林区,建立了8个天然林保护工作站和38个护林点,组建了森林管护队、森林消防专业队、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三队合一”的森林防护专业队,林场的主要职责转为植树造林、管护好林子。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林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区生态屏障作用逐步显现。”赵昌宏告诉记者,北山林场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1%,消失多年的棕熊、马麝、马鹿、金雕等走兽飞禽重新出现。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星叶草、膜荚黄芪、桃儿七、羽叶丁香,以及被誉为高原“三大名花”的龙胆花、杜鹃花、报春花,数量明显增加。

  不光是北山林场林区,整个青海天保工程区内,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都逐步回升,国际濒危野生动物雪豹、金钱豹频频出现在三江源腹地;在青海湖周边,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的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300只恢复到近2000只。青藏高原特有的藏茵陈、大黄、秦艽、雪莲、兰花等珍稀植物也呈现恢复性增长。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青海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大约提高了6.2%,“中华水塔”的水也更足更清了。黄土高原丘陵区和三江源地区重点(典型)区域监测数据表明,青海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养功能突显。

  记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看到,这里黄河碧波荡漾,分外清澈。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青海湖面积已达到4451.45平方公里,为2001年以来最大值。中科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三江源区10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水源涵养量增幅达6.25%,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

  群众富了——

  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6500多个,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种苗培育等产业

  作为早年的伐木工、后来的护林人,赵昌宏对天保工程给北山林场带来的改变感慨万千。原来,林区道路不通,林场职工因为收入低,经常被人看不起。如今,北山林场已改制成为一个财政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林场交通得到很大的改善,收入越来越高,职工的人心越来越稳,而且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使命感、成就感。”赵昌宏说。

  林场职工的工作条件也明显改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仙米林场场长胡岳介绍:“林场2017年配备了手持终端GPS设备,具有卫星定位和图像采集等功能,有效解决了资源巡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护林员金永寿告诉记者,早些年由于资金缺乏,他们需要骑马沿着崎岖的山路往林场深处巡护,现在他们每人配备了摩托车,巡护工作方便多了。

  天保工程不仅改善了林场职工的待遇,也带富了周边群众。北山林场林区内有加定镇和巴扎乡2个乡镇14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人。赵昌宏介绍,天保工程实施后,面对管护任务重、林牧矛盾突出的现实,他们从全林区3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选取了253户贫困户,担任天保工程护林员和公益林护林员。

  天保工程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来自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天保工程共落实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6557个,生态护林员月户均增收1400元以上,很多人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了脱贫。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乡将军沟村村民李成栋,就是在生态建设中脱了贫。53岁的他与78岁的患病母亲相依为命,长期以来生计全靠几亩薄田。依靠生态护林员每年1万多元的收入和务工参加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6年李成栋成功脱贫。“现在村里正搞生态旅游,我想存钱买匹马,给游客照相,再做点小买卖,这样日子就能更好过。”李成栋说。

  除了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天保工程的惠民效应还有不少。比如,自2013年起,青海省累计投入1470万元,重点扶持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及周边农牧民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种苗培育等产业,很多林区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互助北山林场生产科科长韩玉先介绍,他们在天保工程项目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攻克了祁连圆柏的育苗育种技术。“在林场的辐射带动下,目前林区的苗木基地达30个,种苗经营已经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韩玉先说。

  杜海民表示,天保工程为林区群众开辟了多种增收途径,为周边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群众心目中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关键词:青海,森林,保护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