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铭记上海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扬帆再启航,传承上海产业工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题报道活动。活动贯穿全年,在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党建网、“上海经信委”、“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海广播电台990早新闻、《今晚》栏目等平台陆续推出。
移动通信从3G到4G,即将迎来5G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蓬勃兴起;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近几年,信息通信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也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谁曾想,80年代,一个上千人的工厂只有一部电话,外面来个电话要用广播找人。1980年,全国公众电话网的容量仅为435万门,电话用户仅有369万户,这个数字还不足美国1905年的水平。当时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仅为0.38%,即一百人中拥有不到半部电话。
“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80年代,全国最早一批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在上海设立,上海贝尔肩负着国家使命与责任,开启了中国当代信息和通信产业发展的序幕。目前,中国通讯设备制造商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上海贝尔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如何完成自主研发、自主创新?
引进程控交换机实现从无到有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正在各个方面展开,但通信的瓶颈现象十分明显。”曾任上海贝尔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冯大慈回忆道,“1980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没有一台程控机,长途电话交换机仅有JT801刚投入使用,其技术性能远不能满足国际电话通信的业务需求。”
“引进程控交换机生产线工程项目。”当时,邮电部做出重要决策并且走出国门,寻求合作伙伴。然而,“引进”谈何容易,80年代,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和高科技的出口禁运和贸易限制,谈判屡屡受阻。
比利时的贝尔公司最后同意技术转让谈判,合营合同的谈判前后历经了多次,从1980年开始接触,经过三年有余的中外多方努力,1983年7月30日,上海贝尔与ITT贝尔比利时公司合作程控交换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营合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出席了签字仪式,我国程控交换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1983年7月30日,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上海贝尔供图
1984年1月1日,上海贝尔挂牌成立;1985年10月1日,国内第一条程控交换机生产线宣告投入生产;同年12月16日,中外方高层领导出席上海贝尔公司的开工典礼。从此,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萌发了中国当代信息和通信产业的幼苗。
S1240程控交换机这颗“幼苗”在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上海贝尔公司的订货很少,大量的外国交换机趁机打入中国市场。订货不足又造成了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价格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不能按用户要求及时交货;初期产品不成熟、不完善,即使已经交货的设备却不能按要求投入使用。”冯大慈说,创业之初的上海贝尔公司入不敷出,财务状况严重亏损,1987年濒临停产的危险境地。
1988年3月,朱镕基在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国产化现场会上指出,只有实现了国产化,才可以减少使用外汇,降低成本,国产化的元器件必须是高质量的,国产化的核心是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
股权改制闯出自主研发的新路
“你们说这台设备姓社还是姓资?只要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就是姓社。”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期间视察了上海贝尔S12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在听取引进的设备介绍时这样说道。上海贝尔在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拘一格。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贝尔S12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上海贝尔供图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在上海,吹在黄浦江东岸。上海贝尔正好赶上浦东大开发,公司移师浦东,开始大力推动国产化。1992年12月8日,上海贝尔浦东新厂举行奠基典礼,1993年9月,上海贝尔自主研发的S12远端交换模块系统荣获国家专利,为我国偏远地区的通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贝尔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制造能力,闯出了自主研发、生产先进产品的新路。
1993年9月18日,由上海贝尔承建的国内及亚太区第一个全数字GSM900兆移动通信系统宣布并网投入运行。九十年代,上海贝尔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更率先迈出国门,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1994年12月21日,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签订合营合同,成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移动通信系统公司,主要经营GSM移动通信业务。1999年10月15日,由上海贝尔承包的孟加拉通信骨干网开通。
“产能供不应求。”同期,邮电部快速推动网络建设,中外合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和“巨大中华”等本土企业蓬勃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初具规模,国内通信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上海贝尔也从生产导向型企业向市场导向型企业转变。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欣介绍,“我们成立了面向全国的分公司,提供售前售后服务。移师浦东后,经营的体制机制开始逐步转换,从原来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市场服务型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主动按照国际规则来改革国内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同年10月,信产部与阿尔卡特签署上海贝尔转股改制备忘录,中外股东在新起点上开始合作共赢的新探索,2002年5月8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正式成立,7月2日正式运营,公司成为阿尔卡特在华除卫星和海底传输之外的唯一的投资运营企业和经营渠道。
2001年10月,信产部与阿尔卡特关于上海贝尔股权调整备忘录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上海贝尔供图
“转股改制,从散到全。”经历了转股改制的上海贝尔开始加强研发,实现全球技术资源共享、知识产权落地,本地研发队伍获得了数量的提升,从市场导向开始转为市场导向加创新导向。2007年,完成了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区的合并整合,建立贝尔实验室中国团队,提高了研创能力。
“2000年毕业时,加入上海贝尔,参与在全球刚刚起步的GPRS产品的软件开发项目。”无线接入产品新技术研发负责人王勇说,“上海贝尔让我拥有国际视野,在新技术研发方面,不仅负责公司下一代创新性无线接入产品的研发,还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中4G TD-LTE Advanced,C-RAN等多个研发工作。”
上海贝尔在中国TD-LTE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进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为我国TD-LTE技术和产品率先走向国际作出卓越贡献上海贝尔供图
自主创新合资企业的本土化研发
上海贝尔作为一家合资企业,如何才能把研发本土化做好?“研发基础其实很薄弱。”袁欣说:“研发走了好几个阶段,才走到今天。第一阶段是80年代、90年代,公司只是围绕产品做一些软件的开发,当时的研发人员不到1000人,2000年以后,公司从硬件软件开发,逐步开始从有线到无线都做。”
可以共享知识产权、可以共享商业价值,但不共享企业核心技术。这是合资企业发展到后面,后劲不足、主导性不够的一个原因,“能不能自己从合作发展到合作创新,从自主发展到自主创新”也是上海贝尔发展了三十多年的痛。
虽然合资企业很难最终掌握产品技术的主导权,但在产品创新、合作创新方面,从最开始的开放软件,到已经有相当规模的研发,到有一定主导性的研发,包括知识产权共享研发,商业价值落地,上海贝尔已经远远领先。
2016年1月,诺基亚与阿尔卡特朗讯在全球成功合并。2017年7月,诺基亚中国业务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实现了整合,新合资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开启正式运营。双方将领先的端到端网络技术与强大的创新引擎荟萃于一体,这是全球和中国优势又一次成功的整合,更是一次合作共赢模式的新探索。
2017年5月18日,诺基亚与中国华信签署合资企业协议,成立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供图
无论在通信行业,还是非运营商市场,上海诺基亚贝尔都在坚持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原创与自主,利用贝尔实验室的技术资源展开前沿研发。目前,上海诺基亚贝尔在中国拥有10000多名研发人员和六个研发中心。
上海诺基亚贝尔的研发创新已经成为诺基亚全球研发创新的组成部分,双方共同加入创新投入,包括资金、人才等,同时完善创新机制,激励创新人才,制定创新规划,布局创新项目,并通过创新管理,提升创新成效。
“中国的创新,不应该是封闭的创新,应该是开放合作的创新。我们可以探索在产业能力具备的条件下成为一个主导者,包括知识产权共享、商业价值落地。我们合资企业可以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袁欣认为,作为合资企业既要强调合作又要自主发展,要加大自主发展力度、灵活体制机制、创新资本投资,探索走出一条合作发展、合作创新的自主发展道路。
因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上海贝尔,从上海贝尔到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再到上海诺基亚贝尔,激荡三十四年,上海合资企业时代不断创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客户至上、合作共赢”的上海贝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