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阁、思南书局、大众书局、衡山·和集……2018上海书展上,风格各异的沪上“网红”书店扎堆出现,让远道而来的“90后”书迷吴澜按捺不住兴奋之情。“常被豆友(豆瓣网友)推荐上海的实体书店,亲自体验了一遍,觉得颜值真是挺高,选书方面也看出了诚意。之后几天打算去实地探访一下这些书店。”
受电子商务的冲击、国人阅读习惯改变的影响,国内大批传统实体书店在过去10年“轰然倒塌”或是“昙花一现”。直至近几年,各地扶持政策频频出台、从业者对书店转型升级不断探索,让实体书店业态显现出回暖之势。以上海为例,不过短短一年间,“小而美”的思南书局、国内首家“新零售+”无人书店等20多家各具特色、业态多元的实体书店便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方所、钟书阁等“先行者”在空间美学营造方面的成功尝试,无疑是这场复苏的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后,“最美书店”在中国各地不断冒出,到今天已屡见不鲜。但这不是一场纯粹的繁华。一些书店盲目跟风、只争浮华,将书作为辅助甚至装饰,弱化了书店的荐书功能,“危险信号”终于唤来了整个实体书店行业的“冷思考”。
“美的确可以吸引眼球、引起话题,但引来关注之后,需要有真材实料。”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逸凌为实体书店“圈重点”:书店之美在于拥有灵魂,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国内每年图书新品有几十万种,读者被这些品种包围,不知所措,书店要帮助读者选择到最心仪的图书,这是书店存在的价值。”
几天前初到上海时,北京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湛军在“光的空间·新华书店”获得的体验感,令他难以忘怀。“像一个精品陈列馆,3万种人文精品图书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让你进去后不由自主想要买书。书店营造了一种高度精神享受的阅读空间氛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实体书店正由“颜值比拼”向“内涵创新”、阅读空间向文化空间、阅读场景向生活方式转变,尤其是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在生活方式的营造方面大有可为。如“大隐精舍”引入了小剧场、茶空间,打造出能演出、能喝茶的书店;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则引入录音棚、朗读亭,成为了能录音、能朗读的书店。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隐书局一直探索如何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把心灵做远,“新功能的叠加、新业态的融入,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延长了阅读的长度”。
显然,与“寒冬”前相比,今天的实体书店不仅卖书,还正成为全民阅读的承载者、文化潮流的引领者。读者需求亦从买书,转变为买好书、享受阅读、体验文化。
陈逸凌指出,当前实体书店的确受到市场欢迎,商业地产给出的资源也很诱人,但“书店人气很旺,盈利却不乐观”的现象时有发生,除了房租压力大、毛利空间小、人力成本高等因素,根本原因还在于阅读人群基础小、阅读习惯尚未普及。“当书籍成为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那时的书店一定会盈利。因此,培养阅读人群不是远见,而是每个出版人必须尽力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