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莲村,被松鼠啃光的树干
最近村民逮到的松鼠
退耕还林
从1998年开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林地面积得到了大幅提升。
发展竹产业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传统的农业依赖逐渐减弱,经济林木的效益也逐渐显现:不适合种粮食的双莲村,在过去10来年里大力发展竹产业。
松鼠越来越多
竹林面积大量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松鼠等野生动物增多。
城镇化
过去20年来,全村800多户人,至少有200户以上在城镇买了房子,有至少50户家庭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产业转移
2017年,在江门镇统一规划下的162户扶贫搬迁中,双莲村有9户贫困户搬迁到了江门镇,生产方式变成了种木耳为主。
人越来越少
全村户籍人口3167人,目前常住村里的,大概也就1200人左右,且大部分是老人。
“人口增加,导致人类曾经“占领”了动物的栖息地,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又把土地还给了动物。”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徐怀亮
打工回来,李定开发现庄稼不好种了。
松鼠、鸟雀太多,糟蹋严重。在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双莲村,这个世世代代的农业村,已不适合种地了。李定开靠山边的一块玉米地,减产了一半,“都被松鼠掏了”。即便是种水稻,村民杨松也发现,鸟雀光顾后,损失“起码也是10%”。
过去20年,村子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村支书曾维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没有多少人在“认真”种地了,很多人出去打工,甚至定居城里。
曾维刚给了一组这样的数据,双莲村户籍人口3167人,目前常住人口只有1200多人,原有耕地3200多亩,现在估计,还在耕种的不过1200亩左右。绝大部分村民已经不靠种地为生,大面积的竹林覆盖了村庄。在村民渐渐搬出这个村子的时候,松鼠等野生动物也开始“占领”这个村子。
一场与松鼠的“对抗”在村里上演,短暂的“土地争夺”后,还守着村子的村民也已经“无心恋战”。
那块靠山边的地,李定开今年撂了荒,他计划拿来种竹子。去年,李定开卖了100吨竹子给当地的竹浆厂,收入四五万元。他说,他还要种更多的竹子,“种地不划算”。
抢食
种樱桃三年没吃上樱桃
种玉米一半被松鼠啃掉
杨松家门前有一棵大樱桃树,但他三年没吃上樱桃了。杨松说,刚结果子的时候,“貂脸猫”就来偷吃,到成熟的时候,就已经被吃完了。在当地,松鼠被称为“貂脸猫”。早上六七点钟,和傍晚的六七点钟,“貂脸猫”纷纷窜出来,开始找吃的。
村民们想过很多办法,放鞭炮驱赶,安笼子抓捕,甚至下药毒过,但收效甚微。李定开有一次“运气好”逮到了一只,他发现松鼠在树上窜得很快,但在平地上,却“跑不起来”,他和妻子在地里追了10多米,把那只“倒霉”的松鼠按住了。
李定开出去打了10来年工,前两年回来修了房子,又种了10来亩地,主要是种玉米、洋芋、红薯,“收来喂猪”,但他家更主要的收入,靠的是一片竹林。去年,他砍了100吨竹子卖到竹浆厂,收益有四五万元,“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
李定开很快发现种地“不划算”,辛苦,还被“野东西”糟蹋。去年他有一片靠山边的地,以前要收300多斤玉米的,结果一半都被松鼠啃了,最后收了不到200斤。今年,这块地他撂了荒。
一直在家的杨松也发现,最近四五年,“貂脸猫”越来越多,除了房子周围的樱桃、梨子被“貂脸猫”掏光外,地里的四季豆、红薯一样遭殃。除了“貂脸猫”,“雀鸟”也多起来,杨松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水稻一年“大概也要减产10%”。
杨松现在看到松鼠也不赶了,“白费力气,赶了他们又会回来,在树上、竹林里,这些家伙灵巧得很”。杨松说,松鼠光顾樱桃树的时候,往往是先来一只,然后咕咕地叫唤几声,便又唤来几只,最后三五只松鼠结伴窜到树上,直到把樱桃吃完。最近,梨子已经挂果,松鼠又盯上了房子旁边的一棵梨树。
“什么都吃,没有忌口的”,村民吴中云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发现地里种的南瓜、黄瓜都会被松鼠吃,而且一些树木的皮子,都被松鼠“啃得光溜溜的”。
鼠进
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松鼠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村民刘寒均在老家也种了一些庄稼,“两个老人在家里面,种点近的,水源好的地”,刘寒均说,其他不太好的地,都种上了竹子。
刘寒均种的竹子在村里算不上多,但也能砍个20吨,按照目前的行情,有1万元以上的收入。在江门镇,2017年11月投产的竹浆厂,直接拉动了当地竹农的积极性。
双莲村4组的何代尧在村里的竹子比较多,他家有120亩竹子,每亩每年可产1吨竹子,他自己也在村里收购竹子,把竹子送到竹片厂,竹片厂加工后,又把竹子送到竹浆厂。竹子产业的发展,让何代尧已经放弃了种地,但他给出的理由是,“松鼠太多,种不出来了”。
事实上,对于双莲村这个山地村来说,种地从来就不是最好的选择。曾维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种地能种出个啥,现在粮食价格不涨,种地成本又增加很多”。在川南泸州,像双莲村这样的山地很多,“无法实现机械化,种地就靠人工”,曾维刚说,从发展形势来看,双莲村将越来越不适合种粮食。
不适合种粮食的双莲村,在过去10来年里大力发展竹产业,曾维刚说,双莲村早在2008年就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的典型,以发展竹产业为主。曾维刚介绍,双莲村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其中竹产业成为支撑。过去10年,全村新栽竹林1万亩,现在全村竹林面积接近2万亩。
对于村民来说,种竹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竹子种下去,不需要更多看管养护,种下去后,人可以继续出去打工,需要砍伐的时候,包给其他村民或者请人砍伐都行,“这笔收入干净利落”,在家种地的李定开,周围邻居的竹林都包给了他在砍。
竹林面积的大量增加,伴随的是松鼠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每天早上,鸟鸣声此起彼伏,而松鼠的咕咕声也格外响亮,“平时很安静,一到早晚进食的时候,就到处都听得见”,杨松说,竹林和平地是松鼠活动的边界,松鼠基本上生活在林地里,但它们经常“越界”糟蹋靠林地的庄稼、水果。
站在半山坡上,俯瞰双莲村,郁郁葱葱,密林覆盖,少见土地。杨松说,感觉是人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松鼠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宽。
人退
越来越多的人撤出
还在耕种的地只有1200亩
43岁的刘寒均在江门镇开了一间汽车修理门市。18年前,他去成都学修理摩托车,五六年前,他发现修摩托车生意不行了,又去成都学修小车,他没打算再回去种地了。
43岁的陈刚如今同样生活在江门镇,买了房,承包一些小工程。他以前去广东打了10多年的工,回到家乡,却没有再回到村子里。他说,在外漂泊那么多年,还是习惯家乡的生活,打工回来,他在村里修了一幢楼房,但农村的生活却回不去了。
陈刚现在与老家的距离,是城镇到村里的10来公里。他的生活,一部分在城镇,一部分在乡村。老家还有四五亩水田在种,“两个老人舍不得丢”,农忙的时候,陈刚只有请人。在陈刚看来,种地已经很难计入家庭收入,“老人坚持要种,那就种来自家吃吧”。
对于20年前离开村子,刘寒均和陈刚都觉得是必然的选择,那时候村里所有年轻人都往外走,打工,做生意,以及一些村民努力把孩子送出去读书。
陈刚年轻的时候种过地,父母对土地的热爱让他记忆深刻,在双莲村,祖祖辈辈种地的传统,在父辈那里依然烙印深刻。“边边角角都种上了”,陈刚记得,那时候粮食总不够吃,多种地是唯一的保障。
在曾维刚看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双莲村吹醒,正是这个时期,一拨一拨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去,把父辈种的土地撂在身后。
曾维刚介绍,全村有统计的耕地是3200多亩,现在估计,还在耕种的只有1200亩,一些土地撂了荒,一些边坡斜地种上了竹子。而全村户籍人口3167人,目前常住村里的,大概也就1200人左右,且大部分是老人。曾维刚说,村子人口正在经历剧烈减少的过程,他粗略算了一下账,过去20年来,全村800多户人,至少有200户以上在城镇买了房子,有至少50户家庭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最近一次“规模性”搬迁,是政府的扶贫搬迁,2017年,在江门镇统一规划下的162户扶贫搬迁中,双莲村有9户贫困户搬迁到了江门镇,生产方式变成了种木耳为主。
专/家/视/线
不存在生态失衡规划应考虑生态补偿
叙永县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51.17%,已经增长到了2017年的56.22%。叙永县是典型的山地特征,纯农业生产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叙永县林业局天保办主任张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近年来,叙永县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南边主要种果树,中部种杉树、香樟,北部发展竹产业。
张黎介绍,从1998年开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林地面积得到了大幅提升,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传统的农业依赖逐渐减弱,经济林木的效益也得以逐渐显现。叙永县的城镇化率并不算高,但过去几年增长速度很快。叙永县统计局数据,2015年城镇化率为31.22%,2016年32.59%,2017年已经达到34.16%。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徐怀亮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如双莲村这样的村子现在很普遍,生态恢复的大趋势确实很明显。目前来看,松鼠的增多并不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大自然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徐怀亮说,从生态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从历史角度看,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人类曾经“占领”了动物的栖息地,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又把土地还给了动物。同时,发展经济林木对调节气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都有促进作用。但从宏观角度讲,植被的单一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在部分区域,可以插播一些其他植物。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生态补偿角度”的考虑也应该纳入宏观规划。
2017年,江门镇统一规划搬迁了162户贫困户,在从村里搬迁到镇上的同时,这些村民也实现了“产业的转移”,从农业生产发展为以木耳为主导产业的多种经营模式。
曾维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古以来依赖种地的双莲村,它的农业特性正在逐渐消失,“就我了解,像李定开家种10来亩地的村民,在双莲村已经不超过5户”,曾维刚说,更多村民靠打工收入,同时发展竹子产业。
李定开也认为“种地不划算”,他已经买了一辆农用车,专门用来运竹子。他认为,这个村子,最终将结束种粮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