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亡羊补牢”能否“补得牢” 网约车平台安全漏洞?

来源: 海峡法制在线  魏青 吴怡星
2018-05-23 16:14:03
分享:

  5月6日,一则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嫌疑人尸体DNA样本鉴定完成,案件也宣布告破。但关于“网约车安全”的疑虑却并没有“告破”。谁来为悲剧买单?网约车平台推出的整改措施是否是“亡羊补牢”?又是否能“补得牢”?

  滴滴平台:5月31日前“下线个性化标签”、启用“接单人脸识别”等

  空姐遇害案件爆发后,有媒体指出,早在2016年5月,深圳就发生过类似案件。24岁女教师钟某深夜搭乘滴滴顺风车后,被司机带至偏僻处抢劫杀害。大到“刑事案件”,小到“骚扰纠纷”,平台暴露出的问题,滴滴并非“毫无察觉”。

  5月16日,滴滴公司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向社会公布的“阶段整改措施”中坦言:“有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包括人车不符、司乘纠纷取证难等。

  整改措施中,滴滴承诺于5月31日前全部完成顺风车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下线、合乘双方个人信息和头像仅为自己可见、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22点——6点停止派单等。

  不过,关于“司机身份准入门槛”设定,以及“维权取证”该如何做,滴滴向大众征询:是否可以对“涉及公共财产安全犯罪记录人员限制进入平台”,以及是否愿意“全程录音便于取证”。

  市民:“临时抱佛脚”之举,操作性不强

  滴滴平台的整改措施,是否就能给“网约车”出行带来“安全感”呢?市民各有看法。

  福州市民陈女士向记者表示:“整顿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人脸识别也能够防止人车不符,很大程度预防犯罪。但我担心整改措施都是‘临时抱佛脚’,等事件热度一过,管理又会松懈。”

  作为网约车车主的陈先生,则有另外看法:“大家似乎天然将乘客作为弱势一方,车主也可能受到乘客的威胁。准入门槛是不是要司乘双方都设置呢?”他还提出另一方面的担忧,“滴滴提出的‘全程录音’作为证据,的确可以保护双方,但是怎么保证大家的隐私呢?系统不强制设定开启录音的话,时间一长可能也会形同虚设。”

  同样对于滴滴平台司机的准入问题,用户杨先生也不赞同片面的分类准入,“应该给大家平等的就业机会。关键还要看滴滴怎么管理,管理有漏洞,即使是没有前科的人也可能犯罪。”

  福州交管部门:整顿约谈,公布不合规网约车及涉车企业

  市民质疑滴滴“灭火式整改”,那我们该期望谁来保障网约车平台的安全呢?

  事实上,2016年12月,福州市交通委就已正式发布并实施《福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网约车的车籍地需为本地市,并要求驾驶员需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等。

  但从2018年5月15日,福州市交通主管部门曝光的数据来看,平台违规派单现象比较普遍。监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积极作为,今年以来多次“约谈”企业,并“查处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旅客运输行为的网约车588辆次”,但似乎都显得“力道不够”。

  据悉,福州市目前已许可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滴滴出行、易到等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福州开展业务。全市网约车注册用户10多万,活跃用户数万,日均接单量约20万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5月14日,办理网约车运输证的车辆仅3307辆,办理网约车驾驶员证仅8149本,大量网约车存在违规派单现象。

  律师:应当限制准入,企业需明确录音的法律授权依据

  这样的悲剧,滴滴平台应负有怎样的责任?我们该如何看待滴滴作出的整改呢?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丁兆增认为:滴滴作为平台提供顺风车服务,没有严格审核顺风车司机提交的资料,没有完善乘客救助机制,导致使用该平台的乘客发生伤亡,具有明显的过错,因此受害方家属可以向滴滴平台追责。

  同时他认为,“网约车服务应当限制准入。”由于网约车服务直接涉及公共安全且直接关系人身、财产安全,有威胁这些安全的人员充当车主会影响公共安全。而这种限制不仅从源头上剔除了对乘客人身及财产安全有潜在威胁的人员,对于我国建立完善的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挂钩制度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有利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

  对于滴滴提出拟“全程录音便于取证”,丁兆增认为理论上录音记录会更有利于保护乘客。但如何管理和保护监控设备采集到的音频、视频,必将产生大量的不确定性。安装的监控设备现实操作中无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安全甄别,通过平台公司人工甄别必然出现平台公司成本的上升及乘客隐私泄露。平台公司可以司乘双方自行决定是否全程录音,选择结果直接关系乘客及司机是否能够订立承运关系。平台可以明确录音的法律授权依据,并设立相关法规,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明确主体责任人和使用权限,在消除隐私泄露等隐患的原则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保护乘客及司机。

  记者手记:

  随着下线整改过后的滴滴顺风车于19日重新上线,这起甚嚣尘上的事件终将慢慢平息。但我们必须看到,滴滴顺风车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一项业务,更是互联网浪潮中蓬勃翻滚的交通运输新业态。不知政府部门对网约车除了更强有力的监管之外,能否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务和价值引导,如对叠加的社交功能属性进行规范,在注册之初接入公安系统,增加指纹身份识别等,实现企业与政府平台数据共享,让更多的互联网新业态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中、在用户的普遍需求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行稳致远地服务百姓。

关键词:网约车,安全责任编辑:吴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