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民族、教育工作部门6日在京签署《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地达成共建沟通会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机制,旨在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优势,全面提升三地民族教育整体水平。
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展示活动6日在京开幕。来自京津冀三地民族、教育工作部门的各界人士、各族群众及66所中小学校师生共3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现场,来自天津第四十五中学的高二学生阿卜杜萨拉木身着哈萨克族服饰,表演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族舞蹈。阿卜杜萨拉木已在内高班学习和生活了两年。“认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有机会我还想去更多地方演出。”他说。
像阿卜杜萨拉木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据介绍,北京市开设内地民族班的中学共有21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5897人。以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为例,自2000年至今,该校内高班共培养约1500名优秀学子,现在每年招收约125名少数民族学生。
协议明确将进一步推进三地教育、民族工作部门互联互通,在体制机制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教育体系评价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教师方面,通过跟岗研修、示范讲学、教师互访等形式,加强民族教育干部教师的交流沟通;在学生方面,通过夏令营、考察学习、社会实践等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学生互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