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中尼边界:24公里带来的双边繁荣

来源: 新华网  
2018-05-07 15:03:03
分享:

  这是条险峻之路,24公里道路弯曲盘旋在呈50多度角倾斜的山腰上,起点到终点的落差近千米。这是条致富之路,首尾连着中国和尼泊尔的贸易往来,承载着两国边境人民的日常生计。这是条奉献之路,为了保证道路长久安全,施工方不惜自掏腰包,延长工期来排除新的安全隐患。

  这就是216国道吉热段,一条连接中国和尼泊尔的贸易通道。它全长94公里,起自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终到出境口岸热索桥,全程穿梭在高山峡谷中。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波及西藏多地,连接中尼贸易的樟木口岸受制于地质条件不得不暂时关闭,吉隆成为中尼两国唯一的陆路贸易通道。

  地震后的吉隆县也是满目疮痍,216国道吉热段出现多处大面积坍塌,陆路交通完全中断,当地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打通吉隆县与外界的道路联系,尽快恢复中国和尼泊尔的贸易往来,中铁二十局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前往吉隆县,进行道路抢修。吉隆县到吉隆镇间的70公里道路很快便恢复畅通,而吉隆镇到热索桥的24公里路程,成为中尼陆路贸易往来的一道天堑。

  公路蜿蜒穿梭在高山峡谷中,高度落差在995米,平均1公里的落差近42米。50多度的陡峭山体,块石土的地质结构,在雨水等外力作用下极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上此前地震造成的破坏,道路有13处出现塌方灾害,最大的塌方体面积达2.2万平方米。

  采访当天正下着蒙蒙细雨,公路一侧山坡不时滚落碎石,给过往的车辆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中铁二十局集团西藏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总工程师乐建庆介绍,当地雨季持续时间长,几乎每天都有石块损坏道路的现象,施工队不仅要重新修复公路并加固山体,还要清理山上落下的石块,保障过往车辆安全。

  这条道路上来往的车辆多半是做进出口贸易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天有上百辆货车在这条公路上来回穿梭,铜制佛像、羊绒制品、蔬菜水果源源不断地从尼泊尔运到吉隆镇,再经这里运往西藏各地。与此同时,五金、家电、衣服、鞋子等商品通过热索桥口岸,发往尼泊尔。

  吉隆口岸管委会副主任刘健表示,“4·25”地震后,随着吉隆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进出口生意逐年实现稳步增长,年贸易额从最初的4.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8.45亿元,目前平均一年进出口货物重量维持在20万吨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边境口岸优势,当地不少老百姓做起了边贸生意,吉隆镇新江村38岁村民扎西次旺就较早尝到了甜头。按照国家政策,边民每天有8000元的日用品进出口货物可免除关税。在政策扶持下,扎西次旺做起了贸易生意,与之前从事农牧业相比,收入实现翻番,一年达6万多元。

  像扎西次旺这样做边境贸易的村民,吉隆镇还有1000多人。在他们带动下,吉隆镇开始逐渐从农牧业、养殖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商业贸易经济转变,整个乡镇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活力。吉隆镇日趋繁荣也吸引了众多尼泊尔人来此务工、经商。

  25岁的尼泊尔女孩巴桑在吉隆镇开着一家小型百货店,销售手套、饼干、茶叶、酒等尼泊尔产品。懂英语和藏语的她,每天生意非常不错,经常吸引来自瑞士、澳大利亚、德国等地的游客光临,一年净收入也有数万元,比在尼泊尔国内打工赚得多,开朗的性格也让她在当地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

  在吉隆镇一家尼泊尔餐厅,记者碰到了20岁的悉达,她和几个老乡在这家餐厅务工。老板是尼泊尔人,给她们包吃包住外加每人每月1500元的工资,按照人民币兑尼币的汇率来算,一年加奖金算下来约有30万尼币。她说,这样的收入比本国要好太多。

  吉隆镇镇长魏传夫介绍,当地大概有200余名尼泊尔人,他们分布在很多行业,有的从事边境贸易运输,有的务工,有的在当地做生意。随着吉隆升级为国际性口岸,加上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来到这里,享受着中尼两国双边贸易带来的发展成果。

关键词:尼泊尔,中国,繁荣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