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未来之城”看雄安系列评论之一】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发展新样本

来源: 长城网  长评君
2018-04-27 17:32:00
分享:

  ●长评君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雄安由此落子。

  随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发布,这座未来之城的神秘面纱也正在被慢慢揭开。一个荷塘苇海、城绿交融、创新驱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在蓝图中依稀可见。而从设立之初,雄安新区就确定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建设理念,规划未定,生态先行。

  “渺渺故园,隐隐西山,锁重烟,芦荡漫漫。萋萋堤柳,门雾霏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白洋淀是一个耀眼的地名。如今,它还有一个重要使命,担负着雄安新区最重要的生态支撑。“华北明珠”进入雄安时间,必将更加璀璨。

  曾经,白洋淀为了养育一方百姓,面临过“口渴”“污染”的威胁,而雄安新区的设立与规划为白洋淀重新焕发生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雄安新区设立一年来,雄安新区管委会深入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制定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三年工作整体方案,依法推进“铁腕治污”。根据规划纲要,整个新区的规划强调“一淀三环九片和多廊”整体生态安全格局。把河、淀、林、田、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规划。通过实施搬迁、清淤、治河、补水等手段,白洋淀淀区面积将由目前的171平方公里逐步恢复到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逐步恢复它“华北之肾”的功能。

  未来,白洋淀水面更广、水质更清,也必将更美。退耕还淀、多水源补水机制、建设水系连通工程,将为白洋淀提供丰富的水源。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治理“散乱污”企业等措施将为白洋淀的水质提升保驾护航。通过优化生态格局,修复多元生境,“荷塘苇海”的美景有望重现,相信我们也会看到古代“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的美景。

  让白洋淀恢复“华北之肾”的功能,将大幅度提升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也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环境才更适合人类生活,未来的雄安新区便将“生态宜居”的概念变成现实,开启“新”居住模式。

  雄安新区建设,坚持“绿色生态宜居”的理念,新区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0%,开发建设用地比例不超过30%。如此,雄安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必然是健康的、有序的,整个城市在绿色环境中发展,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家园将来到我们身边。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们可在城区呼吸到从白洋淀输送过来的凉爽空气,在“家门口”的生态公园驻脚,在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优良人居环境中享受生活。远景规划建设的白洋淀国家公园,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变为现实。

  另外,当下人们饱受“大城市病”之苦,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雄安新区给出了答案。为防止“堵城”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是这里的常态;没有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水泥森林;三星级绿色建筑将成为雄安新区的“常态”;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也要添上“一抹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要建一座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的城市,这座城必然是可持续的,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始终的,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营造优美、安全、舒适、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

  蓝图已绘就,要将“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变成现实,还需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严格落实党中央部署和规划方案,将雄安新区打造成生态宜居绿色发展新样本,抵达如诗如画的远方。

关键词:生态宜居,绿色发展,雄安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