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4月23日讯(记者 闫思宇 郑佳洵)“根据规划,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将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了雄安新区的具体建设思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份规划期限至2035年并展望本世纪中叶发展远景,处处透露雄安新区将被打造成一座“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节选自《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记者 路钦淋 摄
无雄安质量,无雄安未来。
4天,3000吨钢筋进场;7天,完成12万立方米土方开挖;10天,浇筑3.5万立方米混凝土;12天,完成整个生活区建设;1000个小时,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作为新区成立后第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创造的不仅仅是“雄安速度”,更诠释了“雄安质量”,在未来更将承担起新区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
“项目集合了优势团队资源,采用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多个领域形成了突破和亮点,充分体现了‘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的雄安标准。”中建设计集团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设计负责人黄文龙告诉记者。
如今,容城县城街道上已经显现智慧城市的雏形。目前,智慧停车示范点、智慧井盖和智慧路灯示范点已在新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我们有智慧建筑,以自主研发的50多项专利创新科技为核心;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我们有智慧交通,涵盖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等软件产品……”在雄安达实绿色智慧新城展厅里,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吕枫说。
2月28日,雄安新区首个重大交通项目京雄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正线全长92.4公里,共设5座车站,总投资约335.3亿元。京雄城际铁路是联系雄安新区、北京新机场和北京城区最便捷、高效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可实现30分钟从北京城区到达雄安新区。
对雄安来说,有创新才有未来,有质量才有生命。在这座千秋之城、未来之城、典范之城里,“雄安质量”必将成为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节选自《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纲要中提到的“蓝绿空间”,蓝色主要是指“华北明珠”白洋淀,绿色则是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要想确保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以上,这意味着,新城的绿色生态面积非常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占地则不能超过30%。
“千年秀林”中每棵树都有专属的“身份证”。
雄安新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在这片“华北明珠”上,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雄安新区设立后,安新县在淀区推行淀长制和河长制,对淀区45个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开展了集中治理。淀区治污采取PPP模式,政府负责前期污水管网铺设、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首批污水、垃圾处理设备购置,后期设备购置和运营交由专业的公司统一管理。
“过去,这些淀区村庄缺乏必要的卫生基础设施,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都直接排入淀中。”安新县东淀头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小峰说,目前村里已建成4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可处理生活污水近50吨,完全能够满足村里污水处理的需求。
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雄安新区又将绿色铺满大地。
2017年11月13日,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开工的“千年秀林”工程正式启动,采用近自然绿化及多种混交方式,突出乡土树种和地方特色,在新区绿化带及生态廊道建设生态防护林和景观生态林,形成平原林网体系,实现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一排排生态作物扎根这片沃土,用自己的“身躯”书写着雄安新区的绿色传奇故事。
坚持生态优先,蓝绿交织正在成为雄安新区底色。
既要在一片开发程度较低的土地上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又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制度改革创新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雄安的建设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雄安必将不负众望,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