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采暖季的结束,河北多个城市取消了长达数月的限行措施,不少车主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记哪天限号了”。然而,“解限堵”成为了人们新的抱怨对象,“出门1个小时了依旧堵在路上”,不少车主竟开始怀念限号的日子。
交通拥堵是普遍的“城市病”,加之解除限行,拥堵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而这也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痛点”问题。
那么,市区交通到底堵在哪儿?除与当下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多、城市发展速度快等有关外,与以下两个因素也更密切相关。一是硬件问题,如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市区功能区划不合理、交通管理措施不彻底等。二是意识问题,如公众道路交通文明意识不够,易造成“堵局”。
可见,破解“解限堵”,不能单纯依靠强制性的限号措施,而首先要做的是制定合理的市区功能区划、完善公共交通设施。这点可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如伦敦地铁不断更新,巴黎推动地铁新线路的建设,柏林强化公交线路与推出更有利于居民的价格等。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缩窄车行道扩展人行道,同时减少私家车的停车位,迫使他们弃车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在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上下狠功夫,如站点距离、乘车费用等方面进行完善。以公交车为例,等车时间较长、站点距离大常为人们诟病,这恐怕也是众多上班族不选择公交出行的原因。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将限行期间设计的非常规措施常态化,可能会吸引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如限行期间公交车降价或免费。
除完善公共交通外,交通管理也要跟上不限号的新形势,加大科技投入。以在杭州成功实施的交通大脑为例,该项目利用交通大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发现城市异常拥堵位置,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主动将拥堵信息推送给交警,有效加快了交警出警速度。数据显示,及时出警可将事故造成的异常拥堵时长缩短20%、将平均车速提高35%。
“硬件问题”需要解决,“软件问题”也不能忽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个体既是“堵局”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随意加塞、停靠,电动车、行人随意穿行……这样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如遇高峰期,堵成“一锅粥”就“理所当然”了。
说到底,破解“解限堵”,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顶层设计,完善交通设施、提供便捷服务等,使公共交通的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另外,作为每个个体也都要文明出行,不做“堵局”的制造者。如此,才能创造一个畅行的环境。(郭慧岩)